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勤学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曝十寒选文导读“一曝十寒”这个成语出自《孟子》,说选文这段话的时候,孟子正在游历齐国,当时人们对齐王治理国家没有成绩很不满意,甚至怀疑他的天资不够聪明。

孟子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打了一个一曝十寒的比喻:“就算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把它放到太阳下晒它一天,然后又放到寒冷的地方冻十天,也一定生长不好。

”然后说:“齐王身边,像我这样给予温暖的人很少,我一走开,那些给他施加寒冷的人就纷至沓来。

虽然有时齐王萌发做事的念头,但得不到支持也是很难成功的。

”现在我们常用“一曝十寒”来劝学。

一曝十寒孟子曰:“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4]将至,思援弓缴[5]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告子章句上·九》注解[1]或:同“惑”。

[2]暴:同“曝”,晒。

[3]今夫弈之为数:弈,围棋。

数,技术,技巧。

[4]鸿鹄:天鹅。

[5]缴:系在箭上的绳,代指箭。

参考译文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办法生长。

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拢上去了,就算我给他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样呢?好比下棋,下棋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奕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奕秋讲解。

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用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个人一起学棋,却不如人家学得好。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选文鉴赏出自本文的成语“一曝十寒”,或者俗语所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讲的都是我们做事时最常遇见的一种状态: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时,奋发一阵,之后又荒废很长一段时间,等事情慢慢积少成多,于是不得不再奋发努力,累的气喘吁吁,心想再也不这么着积压事情了,可忙完一阵,松下气来,不知不觉又荒废很长一段时间,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

俗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

”做事情最重要的就在于坚持不断,恒心不息。

细水贵在长流,最忌一曝十寒,世间万事莫不如此。

我的心得博学之审问之选文导读学习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在学习中一步步走向真,走向善,走向美,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优秀人格,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人物。

博学之审问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1]行之。

有弗[2]学,学之弗能,弗措[3]也;有弗问[4],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第二十章》注释:[1]笃:切实,专一[2]弗:不,表示否定[3]措:搁置,终止[4]问:这里指求教参考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选文赏析学习必须要开阔视野,广泛涉猎,践行学、问、思、辨、行这五个环节。

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要追根究底。

凡事都要深思熟虑,不要冲动和盲从。

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仔细辨别是非真伪。

获得真知后,要坚定不移地去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我的心得孟母戒子选文导读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母亲。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多种多样,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母亲往往是第一位启蒙教师。

母亲的教育、母亲的眼光和识见,对于子女的成长,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孟子,对孟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孟母戒[1]子韩愈孟子少时,诵[2],其母方[3]织。

孟子辍然[4]中止。

有顷,复诵。

其母知其喧[5]也,呼而问之:“何[6]为中止?”对曰:“有所失[7],复得。

”其母引[8]刀裂[9]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10],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注解[1]戒:教育[2]诵:背诵。

[3]方:正在[4]乃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如“辍学”、“辍笔”。

然,……的样子。

[5]喧(xuān):遗忘。

[6]何:为什么[7]失:忘记。

[8]引:拿来。

[9]裂:割断。

[10]自是之后:从此之后参考译文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

她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

”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选文鉴赏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要一气呵成,一鼓作气。

我的心得范仲淹苦学选文导读人世间一切的横逆、灾难和困苦,都是磨炼英雄豪杰心志的洪炉和铁锤,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为国家担负起艰巨的任务,创造光明的前途。

请记住:“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有志事事成!”范仲淹苦学朱熹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2]夜昏怠[3],辄[4]以水沃[5]面;食不给,啖[6]粥而读。

既仕[7],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8]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9]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10]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1]。

”注释[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孤儿指失去双亲,无亲人。

[2]或:有时,或者。

[3]昏怠:昏沉困倦。

[4]辄(zhé):往往,总是。

[5]沃:浇,这里指“洗”。

[6]啖(dàn):吃。

[7]既(仕):考取功名后。

[8]谗(chán):说别人坏话。

[9]妻子:妻子与孩子。

[10]诵:吟诵。

[11]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往往用水洗脸。

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

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选文鉴赏本文表现了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尤其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纵观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我的心得任末好学勤记选文导读勤学的成语、典故非常多,如: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一心一意、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聚精会神、秉烛达旦、笃学好古、牛角挂书、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好学不倦、韦编三绝等等,由此可见我们民族文化中“勤学”文化的内涵。

任末好学勤记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1]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2],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3],暗则缚[4]麻蒿[5]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注解[1]笈:书箱。

负笈:背着书箱。

[2]庵:小草屋。

[3]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

[4]缚:绑。

[5]蒿:蒿草。

参考译文任末14岁,背着书籍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

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

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

平日里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选文鉴赏《任末好学勤记》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不动笔墨不动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随时记录,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二是读书应有选择,“非圣人之言不视”,其意是应读好的、有益的书。

我的心得四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道德篇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当者,吾贼也。

——《荀子》荀子·不苟选文导读生活是一种充满热情的体验,而不是漫长苦闷的日子。

温温恭人,崇人之德,扬人之美,善待自己,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如此的精彩,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可亲。

《荀子·不苟》节选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1]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2]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3],非骄暴也。

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4]”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荀子.不苟》注解[1].正义直指:义:通“议”。

[2].参于天地:参:并列。

[3].靡所不信:靡:无。

信(shēn伸):通“伸”,不屈。

下同。

[4].引诗见《诗·小雅·裳裳者华》。

参考译文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公正地议论、直接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出于诋毁挑剔;说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夸欺骗;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香蒲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刚强坚毅,没有什么地方不挺直,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

这些都是根据道义来随机应变、知道该屈曲就屈曲该伸直就伸直的缘故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