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涂装工艺

汽车涂装工艺

涂装在汽车轮胎罩下表面、车底板下表面、下纵梁等部位。相和谐部位受飞 石等击伤严重,特别应是能充分吸收飞石能量、耐磨性优良的材料,且要有 充分的膜厚。这些部位是车体板结合部位分多,通常是搭接不涂密封胶后再 涂车底涂料(也有仅涂车底涂料不涂密封胶的)的涂料。
§3.3 PVC工艺
在喷涂车底涂料前,要将有些工艺孔堵上,螺栓要套上保
护罩,不需喷涂的表面要贴保护纸,以防喷上车身涂料,另外
要求分界线清楚。在烘干之前车身外表面应擦净,消除飞溅.
一般采用高压无空气喷涂法喷涂车底涂料,在产量小的场
合,采用手工喷涂;大量流水线生产时,主要采用机械手喷涂,
随后手工补涂。
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车底涂层重复涂装的示意图
§3.3 PVC工艺
§3.3.2防声、防振材料及装贴工艺
涂密封胶工序又可分为粗密封和细密封。粗密封系对车底
下表面、四轮罩下表面和车身内腔的所有缝隙进行密封,即沿
缝隙压涂或喷涂(喷幅为20~40mm)PVC密封胶,对外观要求
较低;细密封工序系指车身外表面(如流水槽)、门框、门盖
和发动机盖等的密封工序,要求有一定的装饰性,涂布后需加
以修饰。
§3.3 PVC工艺
汽车的声音发生源有自身产生的声音(发动机声、进排气 声、驱动系统的齿轮声等)和行走时产生的声音(车轮走行于 地面的振动声、刮风声等)。汽车在高速行走时产生的声音更 大,在高速道路走行时速80㎞以上产生的声音为普通道路上走 行时速40㎞以下的三倍。 汽车用的防声材料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四种。 (1)防震(阻尼)材料:具有能吸收车身板受发动机及路面的 强制力的作用产生的振动能量,从而降低放射音的材料。根据 施工方法可分为热融黏着板(垫片)、黏贴附着板、磁性吸附 板、橡胶成型件等。
§3.1 前处理工艺
(2)硅烷工艺前的水洗:表调工艺前的水洗水的脱脂液稀释比率应该调整到 50~100分之一的浓度,同时要控制适当的给水量。另外,在通过水洗工 艺途中容易使钢板表面氧化,并且在与下个工艺之间的去水段进行干燥而 容易氧化,因此水洗水的温度要保持40℃以下,一般为常温即可。
(3)硅烷后的水洗:磷化后的水洗,尤其是最后工艺的水洗水质有必要充分 注意。水质不好又含大量电解物质的场合,会给涂装质量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必须检查电导率。纯水电导率一般在10μs/cm以下,滴水电导率控制 在50μs/cm以下。
的表面,其水膜应连续完整,无水珠悬挂。在磷化条件正常的情况下,观察
磷化膜也可检查脱脂效果,只有在无油污的金属表面才能形成外观完整的均
匀磷化膜,任何清洗方面的不足都会立即显示出来。
§3.1 前处理工艺
§3.1.3.2 硅烷工序
所谓硅烷处理是指金属表面与锆化盐反应,形成一层0.3um硅烷层; 硅烷系统优势 a.环保:无废水废渣产生,不含有重金属; b.节能:硅烷反应,常温即可进行,不需要加热。 c.管理方便:现场参数稳定,易于管理。
§3.3 PVC工艺
(2)隔声(遮声)材料:能降低在车身内、外放射的空气传播 音和由车身板机械振动,从其表面放射出的噪音的材料。一般为 多孔质材料和多夹层构造的罩壳。
(3)吸声材料:能降低车身内、发动机室内的反射声,从而降 低车内、外噪声的部件。一般为多孔质材料制成的成型部件,吸 引屏蔽板等。
(2) 脱脂时间:在脱脂操作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脱脂时间,但在流水作业中, 往往不允许采用太长的时间. 我公司采用喷、浸结合的脱脂方式除去油污,一 般要求全浸时间180s
§3.1 前处理工艺
(3)机械作用:在脱脂中,借助于压力喷射或搅拌等机械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喷射时迫使新鲜的脱脂溶液与零件表面有良好的接触,而且整个脱脂 液含量均匀,有利于提高脱脂效果;喷射时依靠机械作用力促使脱脂剂渗透 和破坏油膜,从而有效的迫使油污脱离零件表面;喷射时促使脱离零件的油 污乳化和分散于脱脂溶液中,防止油污再吸附到洗净的零件表面上。
§3.1 前处理工艺
前处理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喷射方式、浸渍方 式。1980年以前汽车车身涂装前处理多采用喷射式, 不足的是所得磷化膜的P比偏低,车身内表面处理不 完善等。1980年以后变为以浸渍方式为主流,明显 提高了所得磷化膜的P比和车身内表面处理质量;目
前多采用新型的硅烷薄膜工艺,取代传统磷化工 艺。
§3.1 前处理工艺
§3.1.3 涂装前处理工艺
前处理是涂装工艺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为获得 最佳的磷化膜,确保产量和产品质量必须精心设计和 选用前处理工艺及设备。在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必要条 件:被涂物(车身)的大小、形状及面积,材质(钢 板的种类),产量(或生产节拍min/台),被涂物的 输送方式(间歇步进式,连续式)、处理方式(喷射 方式、浸渍方式)、设备场地、运行效率(80%90%)、前处理的质量基准等。
§3.1 前处理工艺
§3.1.3.1除油清洗工序
用热水和热碱液喷浸结合的方法清洗车身,通过脱脂剂中的
碱性物质对油污皂化及表面活性剂的浸润、分散、乳化及增溶作
用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脱脂的好坏取决于脱脂温度、脱脂时间、
机械作用和脱脂剂等四个因素。
(1) 脱脂温度:总的来说,温度越高,脱脂越彻底。但各种脱脂剂都有其合适 的温度范围,故必须控制温度在工艺范围内,以确保脱脂质量,现场温度在 45-55℃。
白车身转挂→热水洗→预脱脂→脱脂→水洗1→水洗2→纯水洗 1→硅烷→水洗3→水洗4→纯水洗2→新鲜纯水喷淋→电泳→出 槽喷淋→UF1→UF2→纯水洗3→下挂→烘烤→转入下序
§3.3 PVC工艺
§3.3.1 密封、车底涂料涂装工艺
为使汽车车身具有很好的密封性、防锈性、耐久性和舒适 性,构成车身壁板的接合面上都需涂密封材料。它们使用在发 动机室、发动机盖、门、行李箱盖等板结合部位进行车身密封 胶的涂布。
§3.2 电泳工艺
其过程伴随着电解、电泳、电沉积、电渗等四种化学物理过程: 1)电解(分解) 在阴极反应最初为电解反应,生成氢气及氢氧根离子OH-,此
反应造成阴极面形成一高碱性边界层,当阳离子与氢氧根作 用成为不溶于水的物质,涂膜沉积,方程式为:H2O→OH+H+。 2)电泳(泳动、迁移) 阳离子树脂及H+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而阴离子向阳 极移动过程。在汽车电泳(阴极电泳)涂装过程中,带正电 荷的胶体粒子向作为阴极的车身方向泳动。
车身密封胶的涂布例:
§3.3 PVC工艺
汽车的下部涂膜被飞石等击伤,漏出钢板,短期间就生锈,车体下部涂装车 底涂层是来防止飞石击伤的防护涂层材料。还有,车底涂层涂料也是具有车 底板的防振、防声和防锈等功能的材料。车底涂层的涂装工序一般布置在电 泳后和中涂之间,工艺流程:电泳涂装(烘干后) 车底密封(粗密封) 车 底涂层涂装 车身密封(细密封) 装贴隔声、防振板 中涂涂装
而且关系到涂装产品寿命的长短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小,
甚至关系到涂装产品价值的高低。
§3.1 前处理工艺
§3.1.2 基本原理 由汽车涂装的基本目的不难知道,前处理——电泳
工艺都是为了提高涂膜的耐腐蚀性,最大限度的保护汽 车车身底材,延长其适用寿命。汽车车身在电泳涂布之 前,用磷化处理作为涂装的前处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 磷酸的离解反应在脱脂过的金属底材表面上析出不溶性 的磷酸金属盐,形成的磷化膜能提高后续涂膜的附着力 和耐腐蚀性。
(4)复合成型防声材料:如玻璃绒、PVC、聚氨酯等成型品。 以上是防声材料的降噪功能、特征及在车身上适用部位的介绍。
防震(阻尼)材料是在涂装工艺过程中装贴,其他三种材料一般 在内饰、总装过程中装配。
§3.3 PVC工艺
防声、防震(阻尼)部件的工艺。它在防止噪声、提高轿
车的舒适性方面作用很大,防声效果很好。装贴防声、防震片
§3.1 前处理工艺
§3.1.3.4 水洗工序 包括脱脂后的水洗工序和磷化后的水洗工序。
(1)水洗工序的实质是用水稀释、置换的原理洗掉被涂物上附着的处理液, 水洗效果(被涂物洗后的清洁度)与水洗次数、水洗方式、水洗用水的污 染度、自来水和纯水的水质、沥水时间等工艺参数有关。
经过脱脂工艺处理的钢板表面,在水洗工艺或工艺之间容易氧化,而被造 成铁膜或不均匀的皮膜。为避免这些问题,最好是水洗水的PH值为8~9。 平时在生产过程中,被处理物把脱脂液带到下个工序而自然地变为碱性, 这算是十分正常的状态。初期配槽时,故意添加碱性物而防止钢板表面氧 化。
涂装工艺流程图
§3.1 前处理工艺
§3.1.1 涂装前处理概述
涂装是汽车耐腐蚀和装饰的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而涂装前处理是涂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是提高
涂膜附着力、耐蚀性的关键环节。涂装前处理的目的
是为了去除被涂件构成物之外的所有异物,提供适合
于涂装要求的良好基底,以保证涂层具有良好的防腐
蚀性能和装饰性能。它直接关系到涂装质量的优劣,
(4) 脱脂剂:脱脂剂的组成和使用方法对脱脂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使 用中,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使各个因素都控制在最佳状态下,使脱脂达到 满意的效果。
检查脱脂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目视法、擦拭法、水浸润法、接
触角法、硫酸铜法、残留油份质量法、比色法、荧光法、红外分光法等。最
常用的是水浸润法,即观察脱脂水洗后的表面水膜连续完整情况。充分脱脂
§3.2 电泳工艺
3)电沉积(析出) 在被涂工件表面,阳离子树脂与阴极表面碱性作用,中和而析
出不沉积物,沉积于被涂工件上。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在阴极 的车身上得到电子后形成不溶于水的涂膜。 4)电渗(脱水) 在用半透膜间隔的浓度不同的溶液两端通电后,低浓度一侧的 溶媒向高浓度一侧移行的现象叫做电渗。在电泳涂膜形成初期, 其膜就是典型的半透膜,由于膜中的水分(既溶媒)浓度低于 槽液的水分浓度,所以在通电的作用下进行电渗,使涂膜脱水 致密化,吸附于工件表面,而完成整个电泳过程。
§3.2 电泳工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