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课程与教学评价

6课程与教学评价

Page 2
6.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
我们通过观察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生活环境和自然 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可以发现人和生活环境各自具 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性质和能力,发现人和环境具 有的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世界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意义和价值 的事物、现象、矛盾、问题组成的统一体,世界是有价值 的世界,万物是有价值的万物。 评价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 活动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实际 上,评价广泛渗透于人类所有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构成活 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与教学评价同样如此,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课程开发 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Page 12
6.3.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一)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与预定的 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主要代表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 父”的拉尔夫·泰勒,以及布卢姆等人。 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基本方 法论是“量化”方法。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这种评价取向往往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预定的课程目标。
6.课程与教学评价
6.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
6.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6.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6.3.1课程与教学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6.5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
Page 1
6.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
评价:就是对一定的想法(ideas)、方法(methods)和 材料(material)等做出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一个运用 标准(criteria)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 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
Page 18
6.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 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 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作用: ①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评优、 选拔提供参考; ②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为 教师和学生确定课程起点提供依据。 主要手段:如期中、期末考试,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评价。
Page 19
6.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二)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 评价,通常要判断的是目标实现的程度,这类评价往往要求精 心描述可以辨别的目标。它的特点是标准清晰、任务重点集中 、易于把握。
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 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 评价抛弃目标对评价的约束,试图通过对课程计划的全面评价 来判断该计划是否符合教育者和学生的需要,因此,目标游离 评价也被看作是“需要本位的评价”。它强调评价相对于课程 计划的独立性,强调对所有结果进行考察的重要性,强调对预 定目标进行价值判断的必要性,这些都拓展了评价的视野,对 后来评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它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 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 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Page 15
6.3.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三)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 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价 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教 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2)关于对价值或特点的理解问题,这涉及评价的标准;
(3)关于评价的方法、途径问题。
Page 5
6.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诊断功能
是指课程评价能够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 ,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 通过学业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进 而判断导致困难与不足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明了自 身教育课程上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为师生协同采 取措施、改善课程提供信息基础。
Page 4
6.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评价: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 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与教学的计 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 一种活动。 这个定义大抵描述了课程评价的一般性质,它涉及到评价的 几个关键问题:
(1)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即评价对象的问 题;
应如何看待评价中的价值问题?等等。
Page 11
6.3.1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价值与判断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性评价逐渐兴起,评价领域出现了价值 多元化的趋势。 评价标准的确立不再局限于某一团体或阶层的价值观,而是在 评价有关各方的交往互动中,在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中,寻求多 方都能接受的多元标准。 人们开始避免使用“优点”、“长处”这样的概念。而使用“ 特点”一词,其含义是把被评方案或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全面 分析并揭示评价对象与众不同之处,揭示其多方面的价值。
二、甄别功能
能是指课程教学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 作出区分和认定。 如通过教育测量和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做出鉴定, 选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能够对教师的教育水平做出 鉴定,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等。
Page 6
6.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导向功能
是指课程评价对实际的课程活动有定向引导的功能。评价指 标所肯定的东西,就成了有价值的,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 评价指标所否定的东西,就成了无价值的,为人们所舍弃的 东西;评价指标所忽视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引起教育者的重 视。因此,新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的 要求相一致。
主体取向的评价主张“解放理性”,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 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 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 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 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性 。
毫无疑问,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评价的理想。
Page 13
6.3.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 的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者是客体。 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 ,易于操作,在实践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缺陷在于忽略 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多样性,忽略了过程本身 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人们批评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简单 化,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唯独忽略了人本身。
Page 17
6.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或完善阶段时所进行 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中各个局部的优缺点 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作用: ①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实施形成性评价必须明确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 学习目标及其评价项目,划分出学习单元和具体课时,因此能对课程活 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②强化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能对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阶段性目标、达 到的程度如何作出判断,从而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 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作用。 ③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通过形成性评价,老师和学生可以及 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对问题和困难的分析 ,寻找产生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制订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措施。
Page 16
6.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 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 对性。 作用: ①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 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②明确学生的发展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③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便在课程中采取补 救措施。 主要手段有: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模底测验、智力测验、 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等。
Page 20
6.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效果评价与过程评价
效果评价:是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 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 、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因此,效果评价往往是 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作出判断 。这种评价因而也被称为“暗箱式评价”,只关注输入与输出 之间的不同,忽略中间的过程。
Page 8
6.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6.3.1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价值与判断
6.3.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Page 9
6.3.1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价值与判断
价值与判断是评价领域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 题,这一问题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对其他问题的理解,甚至整 个评价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评价并不直接涉及价值问题,泰勒对评 价的定义就是,“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 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在这里,评价就不直 接涉及价值问题,它只是就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定教 育目标相符合的程度进行描述,而标准就是预定的、详细说 明的课程目标,其相关的价值取向问题则在评价活动的考虑 之外。
Page 14
6.3.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取向
(二)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评价挣脱预定目标的束缚,强调 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 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 用,认为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其是否与预定目标 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方法论上,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 过程取向本质主张“实践理性”,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 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和评价过程本身的 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