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三章资本与经济发展

资源篇第三章资本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其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向被人们重视。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缺少资本。

第一节资本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源,然后有的放矢的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在于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陷于停滞,而这又源于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

一、资本的含义如果我们舍象掉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把资本当作一种生产要素来考察,那么凡是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都可称为“资本”。

现代经济学中,资本被区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种基本形式。

西方发展经济学所讲的资本,主要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

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它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

并同其他互补性生产要素结构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它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来表示。

二、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资本形成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筹措所需的资本,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前初始资本的来源,储蓄转化为资本,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需要大量的投资,从理论上讲,投资来源于储蓄。

储蓄主要来自生产剩余,而对于低收入国家,生产剩余主要来自农业。

农业剩余成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所需的物质资本的方式包括两种:(1)政府行政干预型(2)市场导向型三、储蓄与资本形成在发展经济学中,资本的来源是储蓄,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从而转化为机器设备、厂房、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

⏹储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是放弃现期消费的结果。

用公式表示为:Y =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从供给一方看:Ys=消费+储蓄=C+S从需求一方看:Y d=消费+投资=C+I当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Ys= Y d,C+S=C+I即:I=S ,S=Y-C⏹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储蓄可以来自国内和国外。

⏹外债和引进外资是来源于国外的官方和私人储蓄。

⏹国内储蓄来源于家庭、企业和政府。

(S=S h+S b+S g)⏹一个国家的储蓄能力取决于储蓄倾向,而储蓄倾向又决定于多种因素,如国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状况、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估测以及存款利息率等。

私人储蓄:对于私人储蓄来说,储蓄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的高低、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状况、存款利率的高低、观念习俗的改变、政治经济环境等等。

企业储蓄:企业储蓄来自利润,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

扩大企业生产,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增加企业利润并将利润用来进行再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储蓄:企业储蓄来自利润,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

扩大企业生产,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增加企业利润并将利润用来进行再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储蓄只有转化成投资,形成物质资本,产生一定的生产能力,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本来源,有效地推动资本形成?在这方面,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也做出了许多努力。

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作用理论⏹资本形成也就是资本积累,在西方经济学中,对资本积累作用的强调由来已久。

⏹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经济学主要集中于探讨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出路问题。

⏹这些理论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认为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约束条件。

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943年罗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中,提出了“大推进”理论,并在后来的成果中加以完善。

⏹罗认为,欠发达国家为了加速发展应在投资中采取“大推进”,不是小规模的、渐进的,而是大规模地一次到位。

⏹他认为欠发达国家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必须要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

罗指出,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当注意三点:①为了取得工业企业最优规模,工业化的区域必须有充分的广度,不能过于狭小;②单个企业或行业风险比较大,相反,多企业、多行业同时出现可以相互补充,减少风险;③个别企业或行业对实际的社会效益计算不精确,因此需要大规模的计划安排。

实现工业化之所以要在各个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某种“不可分性”和“外在经济”,由此决定了其投资不可能是平衡的,而必须是“大规模跃进”式的。

“不可分性”第一,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

第二,需求的不可分性。

第三,储蓄的不可分性。

“外在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企业规模狭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缺乏正常的“外在经济”(大规模投资对有关厂商盈利的影响),经济很难迅速增长。

⏹而如果实现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规模,从而产生外在经济。

意义⏹“大推进”理论强调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目标,说明了大规模的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落后的农业国的经济现状,找出其摆脱贫穷落后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缺陷第一,社会分摊资本并非都是不可分的,如道路可以分段建筑等。

第二,全面地大规模投资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

第三,全面发展工业受到生产的配合要素稀缺的约束。

第四,“大推进”式的投资将大量资本集中于工业部门,而忽视了农业等部门的发展。

第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证明了“大推进”理论并不切合实际。

2、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是因为人均收入过低,资本形成不足,形成了一个“低水平的均衡陷阱”和“贫困的恶性循环”。

⏹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要有一个临界最小努力。

临界最小努力,就是通过大规模投资,使投资水平或投资率大到足以达到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并且在这一阶段,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将不会导致“降低收入的力量”的作用超过“提高收入力量”的作用,从而产生一个“临界最小努力”,以巨大的投资力量,“大力推动”经济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泥潭,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

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是: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

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

第三,必须通过大量的投资,使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

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

意义1、探讨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2、强调了资本形成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3、指出了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缺陷(1)它所描述的人均收入、人口、储蓄与投资的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过于悲观和严格。

(2)它夸大了资本形成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定需要有一个“临界最小努力”,较小量的资本投资也可以实现渐进的经济增长。

3、罗斯托的“起飞”理论⏹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五个阶段,1971年在《政治与增长阶段》一书中又加进了一个第六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转向发达的转折点是“起飞”。

⏹“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相当于一国工业化的初期。

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生产性投资率大幅度提高,例如由占国民收入的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

第二,有一种或多种重要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第三,要有一个政治、社会制度结构,为“起飞”提供保证,并使现代部门的增长扩散到整个经济。

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麦迪逊在1970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考察1950年~1965年间阿根廷、巴西、斯里兰卡等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发现劳动力、资本、资本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5%、55%和10%,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

纳迪里1971年,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研究》,考察1950~1965年间阿根廷、巴西、印度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分析结果是:除以色列和日本外,其他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要素(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1952年~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表明: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作用约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用是16%~19%。

实证研究似乎都证实了资本形成是决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然而,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非毫无疑问。

第三节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不仅普遍存在资本匮乏的问题,而且资本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也很低。

⏹1973年,美国的肖和麦金农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金融发展受到了抑制。

一、金融抑制⏹金融活动实际上是储蓄和投资之间分工的结果。

像其他分工一样,金融活动提高了整个经济的效率。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状况是:第一,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低。

第二,市场极其不发达。

第三,政府对金融实行严格管制。

这种状况造成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即金融抑制。

⏹麦和肖认为,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主要是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尤其是人为扭曲了资本的价格---利率。

⏹要摆脱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必须推行金融深化。

二、金融深化⏹政府应该取消对存贷利率的硬性规定;⏹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应减少;⏹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应该放弃。

⏹此外还需要贸易自由化、税制合理化和改善政府支出等政策的配合。

启示第一,应该把金融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深刻理解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应该是实现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减少人为干预;大力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完善各类金融市场。

第三,金融改革要有财政和税制改革与之相配套。

第四,要合理利用外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