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要进行隔离消毒,防止传染。 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免损伤正气。
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积极进行预防服药
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
8 预防与调摄
调 摄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者须绝对卧床,恢 复期和慢性病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后天性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9 医案分析
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甲肝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重叠感染)、胆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 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抗感染治疗收效不满意, 特请会诊。症见高烧不退,皮肤、巩膜黄染,口干欲 饮,气急腹胀,大便干结,尿色深黄,胁下胀痛,神 倦思睡,苔黄薄腻,舌质红绛,中部偏干少津,脉来 濡数。此乃疫黄。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阴黄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 附子、白术、干姜、茵陈、 寒,口淡不渴 茯苓、泽泻、猪苓等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8 预防与调摄
预 防
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节)饮食
《伤寒论杂病论》 《诸病源候论》 《卫生宝鉴》
3.历代医家认识
《 景 岳 全 书 》
提出黄疸的发生和 认识到黄疸可有传 提出了“胆黄”病名 湿痰、热毒、血瘀有 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 密切关系 认为“胆伤则胆气败, 归,提出瘟黄 “治黄必治血,血 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行黄易却;治黄需解 “天行疫疠,以致发 毒,毒解黄易除;治 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 黄者,俗称之瘟黄, 黄要治痰,痰化黄易 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散” 杀人最急”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阳黄
疫毒发黄证 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 《千金》犀角散加味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 水牛角、黄连、栀子、大黄、 谵语,烦燥抽搐,或见吐血、便血,或 板兰根、生地、玄参、丹皮、 肌肤瘀斑。 茵陈、土茯芩 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 腹胀或大便溏垢。 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 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连翘
7.2 辨证论治—阳黄
胆腑郁热证 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 大柴胡汤加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 柴胡、黄芩、半夏、大黄、 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 枳实、郁金、佛手、茵陈、 大便秘, 山栀、白芍、甘草 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9 医案分析
张某,女,15岁,以发热伴上腹不适9天,尿黄
3天,于1996年2月27日入院。 入院后体温持续升高,波动在39.1-40.5℃血象 不高,经多联抗生素治疗无效。2周后恶心、呕吐、
纳少,第3周出现腰肾区压痛,腹水,抗HAV IgM两
次阳性,抗-CMV两次阳性,HBV、HCV、HEV均阴性,
病 机
证候特征
预 后
预后良好
病情凶险
病情缠绵
6.3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
其他检查 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肝穿刺活检
7.1 治原则
祛 湿 邪 利 小 便
阳黄 阴黄 急黄 偏治在胃 偏治在脾 清胃利湿 注意保护阴液
黄 疸
健脾温中利湿 注意保护阳气
9 医案分析
表症除后,以健脾和胃,除湿化浊, 利胆退黄,解毒,活瘀,化痰为主。以 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随症加减。并配 以中药赤胆退黄颗粒口服。
病情好转出院,至今健康生活。
谢 谢!
37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均要注意调整肝脾功能,活血化瘀
7.2 辨证论治—阳黄
湿热兼表证
方药 症状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黄疸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 治法: 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麻黄、薄荷、连翘、黄芩、 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 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赤小豆、 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 梓白皮、滑石、木通、杏仁、 舌苔黄腻,脉浮弦或弦数 茵陈、生姜、大枣、甘草等
5.病因病机
病 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病 位
脾胃肝胆
邪实为主,湿热寒湿多见
病 性
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 种,以湿邪为主
病 邪
先由脾胃,而后影响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 溢(入血)而发黄
病 机
5.病因病机
生 理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肝之疏泄 胆汁排泄
病 理
脾胃 运化 失职 脾不升清 肝失疏泄
9 医案分析
治则: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茵陈20g 生大黄9g(后下)黑山栀10g 郁金10g 白茅根20g 赤芍12g 丹皮10g 丹参10g
川石斛15g 鸡骨草15g 垂盆草15g 车前草15g 柴胡6g 炒黄芩10g
9 医案分析
马某,男,38岁,以“间断乏力15年,低 热1月,身目尿黄1周”于2007年12月23日入院 入院症见:身目尿黄,黄色深重,晦暗, 脘腹痞满,纳差,乏力,鼻塞,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口干不欲饮,小便量可,大便黄软, 日一次,夜眠欠安。查体:肝掌、蜘蛛痣 (+),腹水征(+),舌质暗紫,苔白腻,舌 下脉络显露,脉弦滑。
6.1 诊断依据
主 症 目黄、身黄、小便黄 次 症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 病 史 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 或胁痛、癥积病史
6.2 病证鉴别
辨黄疸与萎黄 黄疸 病因 病机
感受时疫毒邪、饮食所伤、 脾胃虚弱、瘀血、砂石阻滞
萎黄 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气血不足,血不华色 身面皮肤萎黄不华, 无目黄 眩晕、气短、心悸
5.病因病机—病后续发
胁痛、癥 积等病
瘀血阻滞 湿热残留 损肝伤脾 湿遏瘀阻 胆汁外溢 黄 疸
《张氏医通· 杂门》:“有瘀血发黄,大 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
5.病因病机—阴阳从化
湿浊阻滞
中阳偏盛
中阳不足
热度内盛 湿蕴化毒 疫毒炽盛
湿从热化 湿热阻滞
阳 黄
湿从寒化 寒湿凝滞
阴 黄
急 黄
7.2 辨证论治—阳黄
热重于湿证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 茵陈蒿汤加减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 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 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 舌苔黄腻,脉弦数 滑石、车前草
7.2 辨证论治—阳黄
湿重于热证
湿浊阻滞,胆液外溢
主症
兼症
目黄、身黄、溲黄
恶心呕吐、腹胀纳呆、 大便不调
6.2 病证鉴别
辨阳黄、阴黄与急黄
阳 黄 病 因
湿热
湿热中阻
鲜明如橘 口干发热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 脉弦数
急 黄
热毒
热毒内迫
黄色如金 发病迅速 神昏,谵语 衄血、便血 舌质红绛 苔黄燥
阴 黄
寒湿
寒湿困阻
晦暗如烟熏 脘闷腹胀 畏寒神疲 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腻 脉濡缓或沉迟
《沈 氏 尊 生 书》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4.西医相关疾病
溶血性黄疸
与西医 所述黄 疸意义 相同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急、慢性肝炎
肝硬化
胆囊炎等
4.西医相关疾病
溶血性黄疸病因分类
先天性
一、红细胞膜缺陷(膜分子病)
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形和棘形细 胞增多症等 二、酶缺陷 红细胞糖酵解通路缺陷、谷胱甘肽 代谢酶缺陷等 三、珠蛋白合成和结构异常 地中海贫血等 四、其他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等
黄
疸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赵文霞
2.概 念
黄疸
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
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
特征。
2.概 念
目睛黄染为什么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3.历代医家认识
《黄帝内经》
最早提出黄疸病名、 将黄疸分为黄疸、谷 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最早提出急黄 疸、酒疸、女劳疸和黑 病因病机、症状等。 疸等五疸。 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 “脾胃有热,谷气郁蒸, 提出阳明发黄和太阴 “溺黄赤,安卧者,黄 为阳黄,湿从寒化为 发黄。 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 疸;……目黄者曰黄疸 .” 阐明“黄家所得,从 阴黄。 湿得之。” 发黄 ,心满气喘,命在 将阳黄和阴黄的辨 开始运用茵陈蒿汤、 “溽暑湿热相搏,……民 顷刻 ,故云急黄”。 茵陈五苓散、茵陈四苓 证论治系统化。 病黄瘅 .” 散等方剂治疗。
湿 热 疫 毒 自 口 而 入
蕴结中焦
脾胃运化 失常
湿热交蒸 于肝胆
肝失疏泄,胆液不寻常道
浸淫肌肤 下注膀胱
目身小便俱黄
黄 疸
5.病因病机—酒食所伤
饥饱失常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熏蒸肝胆
嗜酒无度
胆汁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