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1.教师行为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可分解性。 2.教师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是简单的线性因果 关系。 3.教师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具有稳 定性和普遍性。
◇严重的行为主义倾向大大窄化了教学行为 的丰富内涵。 ◇彻底的还原论思想消解了教学行为的整体 功能。 ◇僵化的实证主义模式误导了教学行为研究 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行为研究“元问题”的历史嬗 变
(一)“过程—结果”范式的“元问 题” (二)“认知—对话”范式的“元问 题” (三)“情境—生态”范式的“元问 题”
(一)“过程—结果”范式的“元 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实证主义科 学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课堂 教学行为研究以“过程—结果”范式为主, 核心任务是探查教师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 的关系并寻找最有效的教师行为。为了达 到这个目的,“过程—结果”范式做了一 系列的假设。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元问题”
作者:盖立春 导师:郑长龙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 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师
glch0720@
引言
国外的研究
Kratz, 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st teachers as recognized by children. Pedagogical Seminary [J]. 1896, (3): 413-418
1.课堂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情境具有共 生性,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课堂教学行为 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课堂教学行为是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 功能的整体,只能以整体的方式存在并发挥 作用。 3.课堂教学过程既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 单纯的外部塑造,也不是学生完全自主的内 部信息加工,而是学生与教学情境的交互共 生。
1.教学行为具有认知依存性和主体相关 性。
2.对话是理解与解释教学行为的必要条 件。教学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外 塑”过程,而是一种对话过程。
3.最后,教师认知对教学行为的作用具 有复杂性。教师认知的综合性和教学行为的 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认知要通过复杂的内在机 制对教学行为发生作用,很难用简单、普遍、 确定的理性规律加以概括。
国内的研究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数据来源: 1994年1月-2007年10 月CNKI中462 篇 论文统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413篇,重要报纸21篇,硕 士论文26篇,博士论文2篇。
◇“文化客位”的研究隐喻限制了教师在研究 中的主体地位。 ◇对教师认知的过分关注导致相关研究发生 了本体论偏移。 ◇孤立分析的研究方法割裂了认知与情感、 教师与环境的紧密联系。
(三)“情境—生态”范式的“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生态心理学以及 现象学、解释学和族志学等后现代思潮的影 响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情境—生态” 范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生态心理学认为行 为与情境在本体论上是彼此共存并相互作用 的对子,无论在认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 不能对它们进行孤立地研究和解释。只有把 人放在真实的情境中并从“人—情境”这一 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才有意义。生态心理学 思想与方法的引入,使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 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一、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 (一)本体研究简单化 (二)复杂研究外围化 (三)理论研究替代化 (四)实践研究经验化
二、教学行为研究的“元问题”和“具体问 题”
(一)“元问题” “元问题”是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本 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哲学层面的问题。 (二)“具体问题” “具体问题”是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 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具体层面的问题。
(一)从简单到复杂: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本体论回归
(二)从理性到知性: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价值论转向
(三)从化归还原到整体生成: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方法论升级
五、结语
复杂性理论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元问题” 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本体论假设看, 课堂教学行为是复杂系统而不是简单系统; 从价值观操守看,课堂教学行为是“有序” 和“无序”的统一,追求知性规律和概率规 律是应然的价值取向;从方法论准则看,系 统论方法是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适切方法。 只有更新研究视角并转换思维方式才有可能 实现课堂!
◇本体论高于方法论导致研究在“环境 决定论”和“人类中心论”之间摇摆不 定。 ◇生态视野的宽泛性和模糊性导致研究 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 ◇对教学细节的过分关注容易造成“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
四、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元问题”的思 考
总体来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元问题” 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理性到知 性,从化归还原到整体生成的转变,这种 转变意味着本体论假设、价值观操守和方 法论准则的全面提升。
(二)“认知—对话”范式的“元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认知心理学的 影响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认知—对 话”范式开始成为主流。“认知—对话” 范式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教师认知对教学行 为的影响并试图通过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和认知方式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出 于对“过程—结果”范式的不满,“认 知—对话”范式做了截然不同的研究假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