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有着深厚的“乡土中国”情结。

他出生在名家辈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苏杭之地,这是其“乡土”情结的基础。

尽管他后来接触了一部分西方思想的新式学校教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私塾之学,但在他的内心中却并没有因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就完全排斥中国的文化,而是仍然对中国文化保有一种乡土情结。

所以,他与其他留学国外的学生是不同的。

正如美国教授阿古什(A.D.Arkush)在《费孝通传》里面写的那样:费孝通与二十世纪初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他从情感上并不否定中国文化。

于是,费孝通先生在这种乡土情结的促使下,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写出了他极其重要的一部著作《乡土中国》。

二、《乡土中国》的内容及意义(一)内容《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1、《乡土本色》在《乡土本色》这一章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到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2、《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在这两章里边,费孝通先生则从空间格局和时间格局两方面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必要,却不是文字下乡没有必要。

在当时,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所以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是乡下人变得聪明起来。

而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乡下人并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上不足,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同。

乡下人生活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所面对的是“面对面的社群”,即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是天天见面的。

由于乡土社会这样生活的一成不变性以及空间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口头语言完全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而且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避免文学的缺陷: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同时,在乡土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的,所以,文字本来就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不是乡土社会的本性。

因此,他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的必要,同时也认为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当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已不能满足乡下人的需要时,文字才能下乡。

3、《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具有伸缩性。

如《红楼梦》中,在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则更多,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的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①同时,此章中也将中国以“伦”②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与西洋的团体格局进行了比较。

中国的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站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③西洋社会却是不同的,它更像在田野里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

④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里,更深入地阐释了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不同:差序格局是依靠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而团体格局则是凭借一个共同的架子是每一个爬上架子的人发生相互联系。

这就更具体地说明了两种社会格局的不同,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特性。

4、《家族》和《男女有别》《家族》与《男女有别》是有所联系的。

费孝通先生认为“小”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长期性的,在结构原则上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群体,它与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角不同,它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⑤而在《男女有别》一章中提到了两种西洋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

我们的乡土社会就属于亚普罗式,这正好说明了家族在社会学中的感情定向是“同性”的,男女是有差别的。

5、《礼治秩序》和《无讼》根据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所根据的范围的性质的不同,可将统治秩序分为人治和法治。

但中国的乡土社会又不完全是人治,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礼治的。

此章写到:所谓“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又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⑥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就离法治远了,所以也就有了“无讼”的存在。

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在这三章里,提出了乡土社会的四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

这四种权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与关联。

费孝通先生认为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一个与社会冲突有关,一个与社会合作有关,但两者却不冲突,同时存在,并且它们在乡土社会中都很微弱。

在《长老统治》中,费孝通先生说长老权力产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或者说是爸爸式的,是介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二者之间的。

而《名实的分离》中提到的“时势权力”,则产生于社会变迁。

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哪个占主导是由社会变迁的速率决定的。

7、《血缘和地缘》与《从欲望到需要》这是不相关的两章,将它们放在一起,只是因为它们谈到的都比较少。

《血缘和地缘》说了以“血缘”“地缘”为依据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的差别;《从欲望到需要》则阐述了人类行为的动机:意志和欲望。

强调在乡土社会中个人欲望合乎人类生存条件。

(二)、意义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鲜明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三、我的思考1、关于“乡土社会”的含义在著作中,费孝通先生提到:乡土中国即用中国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含义。

但是,他却没有明确说“乡土社会”到底指什么。

或许在他看来,“乡土社会”是一个自明自足的概念,没有必要多费口舌。

但对于那些对社会学了解甚少的读者来说,要真正理解“乡土社会”是不容易的。

在我读完这本著作之后,对“乡土社会”的理解也仅限于表面浅层次的认识,也只是看到了中国作为乡土社会的一些特点而已。

或许我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更接近于“中国的传统习俗及文化道德”。

2、关于《乡土中国》的写作我读《乡土中国》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用最简单的文字组合成了看似简单的句子,反映了复杂的道理。

是的,费孝通先生的这部著作是他的讲稿集结组合而成的,正由于讲稿的这种特性,所以它的语言是简单易懂的,讲述方式也是深入浅出的。

首先,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在《无讼》一章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章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

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

其次,作者还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

如《差序格局》章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章中提及的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

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再次,费孝通先生还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

如:在《差序格局》章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控自己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问“仁”的对话等。

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的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

第四,费孝通先生还大量进行中西对比,如:《差序格局》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章中对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

最后,费孝通先生还注意各章的先后联系,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3、关于“乡土中国”的特征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在开篇便讲述了乡土本色。

这“本色”是什么呢?就是“土”。

费孝通先生一反常人对“土”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很好,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的基础正是土地。

因此,在“土”的基础上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

于是,费孝通先生曾说:“在汉代农商孰重曾引起过一场大辩论,结果是重农派胜利了。

这是乡土社会的本色。

”⑦而农业又连接着中国社会的传统,所以接下来的章节中提到了乡土中国的其他特征,可见第一章《乡土本色》是具有统领性的。

至于后来讲到的各个特征,我认为之精髓的是《差序格局》,它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差序。

所有事物都有一定差序,如果没有差序,千篇一律,又何谈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呢?正是由于这多层结构的差序,才使我们看到了乡土中国的众多特征。

同时,该章节中又运用精辟的比喻,柴与波纹,通过中西的社会格局的对比,显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