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合鱼缸的制作经历

组合鱼缸的制作经历

组合鱼缸的制作经历 作者:月悠吾心 我养小型热带鱼也有三年了,小鱼的繁衍生息给我带来无限快乐,兴趣渐浓。

但热带鱼的习性、大小各异,很多不能混养。

在鱼缸里放几个隔板,颜值太低;摆几个小鱼缸,不仅占地方,而且需要经常清洗过滤棉、水泵,又太劳神。

我就琢磨:要有一个组合鱼缸就好了!找遍市场也没有找到满意的成品组合鱼缸,我就又琢磨: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制作一个呢?我的基本愿望是:三面无遮挡观景,上下四层排列,缸内无管,且只有一个上水、下水、过滤系统。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边思量,边制作,组合鱼缸终于做成了!瞧图!就是这个样子! 看到了吧!当然这款组合鱼缸也有许多不足,如一个过滤系统,意味着各缸水的温度、水质只能是一样的,不能单独控制,也就养不了有特种要求的鱼了;采用鱼缸架子、分缸设计,成本高,是一个糟钱的货。

人的兴趣是不同的,有的喜欢车,有的喜欢摄影,都不少花钱。

我是任性地玩一把鱼缸,也属于糟钱买乐一伙的。

感兴趣的鱼友,可以看看以下我个人的愚见。

别较真,就当故事听哦!能对您有一点点帮助也算我没有白忙乎。

在鱼店里会经常看到组合鱼缸,缸与缸之间至少需要15厘米的空间距离,组合起来高度超高,不合我的心意。

采用鱼缸架子可最大限度利用上下空间,实现三面观景。

最初设想做一个“型金属架,匡内放一个鱼缸,匡上放一个从下到上、阶梯式宽度变窄的三层组合鱼缸,以便减少缸与缸之间距离。

因没找到粘缸师傅,没办法就做成图上这种架子了。

鱼缸加水后很重,所以必须找懂得材料力学的机械师设计架子,千万不要想当然,否则可能出现架子倾倒事故。

另外,这个架子底座面左右可移动,移动底座面也就移动了鱼缸,便于更换水泵和滤材。

四个鱼缸是定做的超白缸,尺寸分别为:900*500*360*10;900*420*320*10;900*340*270*10;900*260*260*10。

为下面叙述方便,按次序简称为一号缸、二号缸、三号缸、四号缸。

一号缸做了一个大背滤,约占本缸60%的容积,四个鱼缸都使用一、主体设计(一)架子ㄈ”(二)鱼缸这个背滤过滤。

背滤划分3个区域,物理、UV、化学或生化过滤区,生化过滤区,水泵、加热棒区。

1、水泵区的溢流玻璃档板高度要低。

本缸为10厘米高,不放置这个溢流板也可以,目的是增加鱼缸呼吸量。

过滤系统运转时,水是动态的,水泵泵出的水会增高鱼缸的水面,不会马上回流到泵区。

若呼吸量太小,会造成因泵区缺水水泵干烧。

另外,开放式鱼缸,水蒸发较快,增加呼吸量可延长补水周期。

2、在生化区上部要放置雨淋板,增大滤材的放置空间。

按照生化区的长宽确定雨淋板尺寸,刚好放进生化区为宜。

雨淋板上漏水孔的孔径大小和孔间距要依据水流量进行测算,能够保证流过来的水通过雨淋板均匀洒落在滤材上就可以了。

我做的雨淋板尺寸375*279毫米,孔眼尺寸与间距为3.2*20毫米。

(三)情况说明?二、上水系统(一)上水方案的选择采用一个大流量水泵经25mm主管道和20mm分支管道分别给4个鱼缸供水。

因最终接法没法拍照,右图为测试时的图片,上、下水异侧,原理一样,管道接法稍有不同。

1、上水口与下水口同侧。

许多大型鱼缸采用这种方案上水,水流向对侧方向水平冲刷表层水,水体大循环转动,带动鱼便移往下水口。

这种方案美观且效果也好,但水表面水流湍急,对养较大型鱼和非表层鱼来说可以,对养喜欢水面活动的小型鱼(如孔雀鱼)就不合适了,我想养小型鱼,没有选择这种上水方案。

2、上水口与下水口异侧。

上水嘴斜对着鱼缸侧壁向下冲刷,迫使水体循环转动,带动鱼便移往下水口。

我以前鱼缸就是用的这种方案,优点是水面流动平缓,运移鱼便效果还算满意。

看看市场上卖的小鱼缸(采用上滤),缸水的高大于长,出水基本垂直冲刷水面,同这种方案类似,效果也不错。

本组缸先采用了这种方式上水,但测试时发现效果不好,原因可能是这种方案对鱼缸水体的长高比有要求,从我的试验情况看,长高比值越小越好,可能0.5到2之间为宜。

这套鱼缸的长高比值都达到3以上,我放弃了这种方案。

3、鱼缸中部上水。

上水嘴从鱼缸的中部伸入水面,背对着下水口方向水平冲刷,迫使水体循环转动,带动鱼便移往下水口。

这种方案冲鱼便效果同第一种方案差不多,水面一半流动湍急,一半流动平缓,对喜欢水面活动的小鱼影响不大,我选择了这种方案。

(二)上水口孔径的选择要冲走鱼便,出水要有一定的动能(mv),驱使鱼缸水内部旋转流动。

受过滤系统制约,水流量不能无限加大,因此在满足鱼缸水循环流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泵功率同时缩小水嘴孔径,流量不变,流速加快,即增加了出水动能。

四个鱼缸小的约50升,大的约110升,我使用森森5000水泵,准备了鱼缸鸭嘴、喷泉喷头、漏斗嘴、洗衣机水嘴等,孔径从5毫米到10毫米不等,逐一进行了试验。

水流量不好测量,只是用鱼食代替鱼便,看看哪个冲的更远。

鱼缸鸭嘴流速最慢,不适合使用,其它水嘴小孔的流速比大孔的流速快一些,从本缸的条件来说,选择6至8毫米的水嘴孔径比较适合。

我想,即便是500升的鱼缸,有一个10毫米的水嘴足够了。

(三)具有可调注气功能的水嘴制作为了减少噪声,我把上水口探入水面以下,但这样做鱼缸可能缺氧,若不想用气泵得采取措施设法注氧。

我以前在上水口附近管道上插入一个朔料调气阀,用胶粘好,可控制进气量的大小。

有经验的鱼友都知道,要想能进气,在阀插入处的管道内必须具备负压条件,并不是在管道上插入一个进气阀就能调节进气量,处理不当调气阀只会出水。

如果不能进气,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调试:其一,水口部位的最小孔径(10mm以上)一般要大于调节阀前处的流水孔径。

若不符合此条件时,可变大最小的出水孔径,也可在阀前的管道内安装一个孔径较小的阻塞环。

其二,上水口不能探入水面太深。

其三,阀前部切成斜角后再安装,水流背对斜角冲刷会增强进气效果。

本缸上水孔径采用6mm,阻塞环的孔径采用5mm左右,按照以上的方法调试,怎么调试也没有成功。

阻塞环的孔径不能再小了,否则对整个上水系统产生影响,为此我有了做一个可调注气功能水嘴的想法。

经过几天的思考,有了一种水嘴设计方案,但需要车床、台钻等机加设备才能完成样品试制,只好暂时放弃。

在满足手工制作条件情况下,又有了一个解决方案:用5毫米厚的PVC板做原材料,切割成直径20毫米的圆片,在圆片上打7毫米和4毫米两个孔。

用4毫米的小直角弯头插入4毫米孔中,切割掉直角弯头外端多余部分(目的是水从7毫米孔快速出来时垂直冲刷直径弯头外端,创造负压条件),然后放入20毫米的直角弯头内。

在管道的合适位置打孔,插入4毫米的调气阀,用4毫米的氧气管线连接管道内的阀端口和小直角弯头的内端口,如下图。

经测试,水嘴注气效果还好,但出水有点发散,冲力不是很强,可能是水行程5毫米太短且手工工艺粗糙造成的,先这么将就使用,等以后再改进吧。

分支管道安装控制阀门,分别可控制各个鱼缸的进水流量。

鱼缸上水尽可能不要在管路和水泵进水口上强制调节流量,一般来说,先选配合适功率水泵,再选配合适孔径的水嘴来调节,这样可有效利用能源。

本组缸是四个鱼缸一个水泵供水,各缸流量受水嘴孔径大小、高度压差、管路长短等因素影响,靠调节水嘴孔径大小控制流量较困难,故每个通道安装了阀门,平衡调控各缸流量。

若水泵仅给一个鱼缸上水,就没必要安装控制阀门了。

由于上水口在鱼缸液面以下,鱼缸、水泵、供水管道、底缸形成(四)流量可控(五)消除虹吸了连通器,当水泵停止运转时产生虹吸现象,水倒流,易造成水漫金山,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及时破坏虹吸现象。

破除虹吸现象有多种方案,最简单的方法可在水面偏下的上水管壁上开一个小孔,产生虹吸后水位下降至小孔时,空气进入管道就可以破坏虹吸现象。

我以前的鱼缸使用了一个硅胶防臭地漏芯当水嘴(单向阀),在上水管道上插入小调节阀,上水时可控制进气量,停泵时水嘴自然关闭,负压迫使调节阀进气,破坏虹吸现象。

这次又改进了,在四号缸的进水管道安装两个单向阀,很低压力就能动作的一种阀,这一点很关键哦。

当供水时一个单向阀关闭,一个开启,水注入鱼缸。

停泵时,由于虹吸的负压作用,两个单向阀同时动作,原来开启的单向阀关闭,关闭的开启,空气从开启的单向阀进入管道,迅速破坏虹吸现象,终止水倒流,同以前方法比较,效果非常好。

另外,二、三号缸的进水分支管路分别要高于其缸的水面,这样四号缸破坏虹吸后,空气很快进入主供水管道,破坏二、三号鱼缸的虹吸现象,无需每个鱼缸都安装单向阀了。

各位鱼友,利用鱼缸上水同时实现三个功能(即:保证水循环量;能够冲走鱼便;能够进入足够的氧气),虽然可省去造浪泵、氧气泵,但不能说能节约电能,因为它是靠牺牲水泵功率来实现的。

如果不嫌造浪泵、氧气泵碍眼,再配备合适功率的水泵不仅效果好也许更加节约电能哦!本组合鱼缸的下水系统可分两部分,上面的三个鱼缸,在鱼缸的背面打孔,使用水箱接头、32mm、40mm的pvc管件连接一起,利用溢流、间歇虹吸控制原理,统一下水,参看右侧图片。

一号鱼缸同普通鱼缸背滤一样,采用溢流下水。

以前没有制作经验,当初考虑,各缸的液面海拔高度和容量不同,液面高的缸产生虹吸后流速快,为此一、二号缸选用40mm的管件,三、四号鱼缸选用32mm的管件。

后期测试时发现,虹吸的效率太高了,除溢流下水的一号缸外,没必要采用那么粗的管件,也许25毫米的管件都够用了。

配件都买完了,就这么用吧!如果你想做一个2米的鱼缸,采用虹吸下水,32毫米的管件够用了。

三、下水系统(一)管件选配(二)入水口制作我准备养的都是小型鱼,入水口要有花篮防止小鱼进入下水管道。

在网上寻找,没有找到合适的花篮。

选用63mm的变径直接,在变径的侧壁钻了孔,然后同圆形漏网粘接,自制花篮。

花篮套在过缸接头上,视觉效果还好。

测试时发现,花篮的孔眼太多,不能快速吸走2厘米以内的鱼便,只好另想方案解决。

首先我想的是花篮入水孔隙面积多少合适?上面提到25毫米的下水管够用了,经计算拟定花篮孔隙面积控制在500平方毫米以内,若测试时不够用可继续扩大面积。

选用63毫米的管帽,管帽边割缝,做成鱼梳,管帽头开大孔插入40毫米直角弯头,然后套入过缸管件上,见入水口图2。

经测试,可吸走2厘米以内的鱼便。

(三)下水控制原理虹吸的原理大家都知道,咱们共同回顾一下虹吸形成的过程,从水溢流到形成虹吸,主要分波浪流、脉动流、活塞流、泡沫流、满管流等5个阶段。

在鱼缸水位上升至溢流面高度后开始溢流,在溢流初期,下行管段内的水为非满管流,以波浪流和脉动流为主,处于重力流状态。

随着溢流水量逐步增大,水流逐步过渡到活塞流和泡沫流并间歇性地产生虹吸满管流状态,下行管内出现负压,管内掺气量逐步减少,最终形成稳定的虹吸满管流。

下水控制基本过程就是水泵注水,鱼缸水面上升,鱼缸水通过花篮、过缸管件同步上升。

当水位升到溢流面时,水溢流到下行管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