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知识点汇总(1-6年级)●一年级上册阶段:认识了1-10之后1:我国古代用算筹来表示数。

算筹是用竹、木或骨等制成的细棍。

分为横式和纵式。

2:在很久以前,古埃及使用象形数字,用丨表示1,∩表示10。

阶段:认识钟表3: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利用太阳照射的影子来计时),铜漏壶(利用滴水计时)。

●一年级下册阶段:认识图形4:“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由7块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千变万化。

阶段:认识人民币5:我国的货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

蚁鼻钱、布币、刀币、秦半两钱币、唐代开元通宝、元代中统元宝交钞、清代光绪元宝铜币●二年级上册阶段:表内乘法(一)6:乘号的由来。

乘号“×”,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在1631年最早使用的。

(可以把“×”看作是由“+”斜过来写的)阶段:表内乘法(二)7: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那时把口诀刻在“竹木桶”上,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也叫“九九歌”。

七百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

●二年级下册阶段:表内除法(一)8:在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使用“÷”表示除法。

(“÷”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9:记数历史。

最早人们用石子记数。

后来用算筹记数。

再往后用摆珠子的方式记数。

慢慢该进程算盘记数。

●三年级上册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10: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

最初分数的表示法跟现在不一样,例如,43表示成丨丨丨丨丨丨丨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43表示成43。

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三年级下册阶段:位置与方向(一)11: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阶段:年、月、日12: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求出路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3:公历中,将一年定为365天(平年)。

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少记1天,把这1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闰年)。

我国古代就知道一年有365天零41天。

(地球总是绕着太阳转动,转一圈大约要用365天5时48分46秒)补充: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不是闰年,2000年才是闰年。

14:人们把地球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定为一日。

15:由于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又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各地日出日落的时间不一致,因而全世界不能统一用一个时间。

科学家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用同一个时间,相邻时区相差一小时。

有的国家为了方便,在自己的国度内统一使用首都所在时区的时间。

阶段:小数的初步认识16: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

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例如,把3.12摆丨丨一丨丨丨。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在西方,小数的出现很晚。

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四年级上册阶段:大数的认识17: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三位一分节的大数(例如:光速约为299800000米/秒)。

这与使用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以三位分级读法的方法有关。

18:记数的发展:用实物记数,用绳结记数,刻道记数。

后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符号就叫数字。

各地区数字不同,交流起来不方便。

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渐统一成现在这种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19:阿拉伯数字。

大约在3世纪时,印度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数字。

后来,这种印度数字传到了阿拉伯。

大约在12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又把印度数字带到了欧洲,欧洲人称它们为“阿拉伯数字”。

慢慢地,阿拉伯数字成为一种通用的数字。

这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20: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用算筹记数。

用算筹记数有两种摆法,纵式与横式。

用纵横相间的方式表示一个数。

空一位表示0。

以后改用不同的方式表示0。

用 表示0,约700多年前,用Ο表示0。

21:计算工具的演变。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电子计算器。

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阶段:公顷和平方千米22: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

当时用亩作单位,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亩这个单位已经不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了。

阶段:三位数乘两位数23:在15世纪,意大利的一本算数书中介绍了一种“格子乘法”。

●四年级下册阶段:四则运算24: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是公元17世纪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又称为花括号。

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阶段:小数的意义和性质25: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

在公元3世纪,我国数学家刘徽就提出把整数个位数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

到了公元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了小数的名称。

阶段:数学广角·鸡兔同笼26:《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五年级上册阶段:位置27:围棋运动产生于我国,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围棋盘上分别用1~19和一~十九命名纵线和横线,可以帮助确定棋子的位置。

28:通过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人们可以确定一个地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北京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9.9°、东经116.4°阶段:小数除法29:数字黑洞是指自然数经过某种数学运算之后陷入一种循环的境况。

例如,任意选四个不同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成一个数,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个数,用大数减去小数(如1、2、3、0,就用3210-0123)。

用所得结果的四位数重复上述过程,最多七步必得6174。

即7641-1467=6174。

仿佛掉进了黑洞,永远也出不来。

阶段:简易方程30: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

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多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

一直到三百多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阶段:多边形的面积31: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

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zong)步数相乘得积步。

”其中“方田”是指长方形天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

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款。

还说,“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

”就是说:三角形面积=底×高÷2。

32: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入相补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而面积保持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阶段:因数与倍数33:完全数。

6的因数有1、2、3、6,这几个因数的关系是1+2+3=6.像6这样的数,叫做完全数(也叫完美数)。

28也是完全数,而8则不是,因为1+2+4≠8.完全数非常稀少,到2013年,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找出了48个完全数,其中较小的有6,28,496,8128等。

34:哥德巴赫猜想。

从上面的游戏我们看到4=2+2,6=3+3,8=5+3...那么,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2个质数的和呢?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要证明却非常困难,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世界各国的数学家都想攻克这一难题,但至今还未解决。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阶段:长方体和正方体35:几何学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源于土地测量等实际需要。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被称为“几何之父”,他的著作《原本》在数学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书从17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

36:人们很早就得出了长方体、圆柱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因为它们是河堤、谷仓等的常见形状,而且还有计算体积的需要。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集中而正确地给出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书中在求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时,是这样说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

”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37: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就介绍了“约分术”:“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

以等数约之。

”意思是说:如果分子、分母全是偶数,就先除以2;否则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把所得的差与上一步中的减数比较,并再以大数减去小数,如此重复进行下去,当差与减数相等即出现“等数”时,用这个等数约分。

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为“更相减损术”。

●六年级上册阶段:分数乘法38:《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意思就是:一根一尺(尺,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长的木棒,今天取它的一半,即1/2,明天取它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它一半的一半的一半...这样取下去,永远也取不完。

这根木棒是一个长度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

阶段:比39:黄金比。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如果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长度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整体长度之比,我们把这个比称为黄金比(约为0.618:1)。

当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长度的比大致符合黄金比时,常常会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

所以,涉及许多物品时都有黄金比这一因素。

阶段:圆40: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约是它的直径的3倍。

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

这一成就比国外大约要早1000年。

现在人们用计算机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经的达到上亿位。

41:刘徽是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它在《九章算术》田方章“圆田术”注中提出把割圆术作为计算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周率的基础。

刘徽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将边数逐次加倍,“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阶段:百分数(一)42:在19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就越大。

这一定律是通过恩格尔系数反映出来的。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额×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