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当前,我国农民外出就业的途径主要 有两种类型:
一是指就在本村本乡转移到乡镇企业或个体 私营企业、工商贸服务业,即“离土不离乡”; 二是指到本乡以外的其它地区从事打工、经商、
服务、种植等活动,即“离土又离乡”。
一、农民外出就业问题
黄平博士
《寻求生存---当代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
运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当前中 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动因作了比较符合中国 国情的解释
社会学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是强调一种目的性的、 有意图的行动。其基本假设的出发点是“理性人”, “理性人”的假设的基本内涵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 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就是为
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而这种“效益”并不只是局限于
狭窄的经济领域中,它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 情感的等众多内容。其价值取向不一定是经济目的或自私 自利的,也可以包括利他主义、社会公平、爱国主义等价 值观。此外,与经济学理性选择不同的是,社会学的理性 选择更关注的是众多个人的理性选择后果,而不是某一个 人的理性或非理性选择结果 。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二、私有私营者阶层
个体劳动者群体 私营企业主群体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三、知识分子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群体 教学科研人员群体
大中专院校学生群体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四、工人阶层
工人操作者群体 专业技术人员群体 服务性工作人员群体 城镇私有私营者群体
离退休人员群体
工人管理者群体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原因
一、社会流动的原因
自然因素 人口因素 社会原因
1、社会价值观;
2、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 3、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4、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原因
二、社会流动的途径
自然因素 人口因素 社会原因
讨论
• 中国现阶段社会流动的特点、问题、 对策
一、农民外出就业问题
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等人提出的 “推--拉”理论; 刘易斯(W.A.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 理论; 舒尔茨(J.W.Schultz)的“三态论”;
钱钠里(H.B.Chenery)和塞尔昆(M.Syrquin)
的“多国模型”论;等。
一、农民外出就业问题
第二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 变化
1、现代化转型对社会阶层化的影响:
第一,劳动分工体系变化推动职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更加依赖于教育和 训练; 第三,中间阶层的产生,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第四,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 理论理性(theoretical rationality)
• 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 ) • 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
二、农民理性与理性选择
1、什么是理性?
所谓“理性”,简而言之,就是人类选择与调 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其中包括对目的性行动的选择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内涵与类型
二、类型
2、根据社会流动的参照基点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 代际流动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
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
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 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 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 同表示出来的。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内涵与类型
二、类型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的内涵
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
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
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的原因是社会差别与社 会地位的存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
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
伯。
韦伯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结构
3、根据社会流动的原因 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 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 化或地区的移动。自由流动不会对社 会结构和人口的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 结构性流动是相对于自由流动而 言的。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突变,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 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 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是结构性 的流动。
二、类型
1、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 垂直流动 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
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 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 的流动。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 动,也可是原地升降。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
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它多半是地区
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 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
第二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第一,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自愿的再分配
第二,城乡的分割
第三,城市社会的单位化
第二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二、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分层结构
2、分层特点:
第一,它属于一种政治性分层;
第二,原有的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
第三,原有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分层;
二、农民理性与理性选择
2、农民的一般行为是否具有理性?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至少对传统的经济理性假设作 了三个方面的修正: 一是改变传统的完全理性的假设,承认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的存在; 二是否定所有人类行为都是理性行为的极端观点,承 认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三是关注制度与文化等因素对个人偏好和目的性行动
一、农民外出就业问题
整体论者
宏观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 整体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结构 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 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个体论者
行动者主体 “理性选择”
二、农民理性与理性选择
韦伯的理性:
• 实践理性(practical rationality)
农业从业 人均耕地 劳均耕地 人员(万 (亩) (亩) 人) 29117 31105 32197 38428 38349 36489 35468 1.8 1.7 1.7 1.6 1.6 1.6 1.6 5.1 4.7 4.5 3.7 3.7 3.9 4.0
三、生存理性——社会理性
• 我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的 那些变化?对社会和谐发展有哪些影响?
第二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2、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第一,我国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 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
第二,自上而下的市场化;
第三,“混合体制” 体制; 原有的“再分配”
第四,“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 空间”的影响;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一、管理阶层
领导干部群体 一般干部群体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社会分层概述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社会流动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流动的原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祭司) 刹帝利(武士) 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 首陀罗(雇工、仆人、奴隶) 在传统印度社会中,家庭、种姓、行 会和村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 色,国家的作用极有限。
• 中国农民工的流动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当代中国农民发生像今天 这样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外出就业现象?

其外出就业行为主要受何种因素的制约?
在这种结构性的限制中,农民又是如何选择行动 方式的呢? 为什么在过去那么长的时间里,农民宁愿选择过 密化或内卷化(Involution)也不去开辟或创造非农行业 里的就业机会? 如果是结构性条件的限制(如制度因素),那为什 么在一系列制度、规则颁布和实施以前一段时期里, 也并没有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农民外出就业现象?
的影响作用。但他们的相同点是在一定程度上都承认人的
行动是有一定目的性的,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或“效益” 的最大化。
三、生存理性——社会理性
中 国 农 村 的 人 地 关 系
年份
1980 1985 1988 1990 1992 1994 1995
耕地面积 乡村人口 (万亩) (万人) 148957.8 145269.4 143582.7 143509.4 143138.7 142360.1 142564.1 81069.0 84419.7 83725.4 89590.3 91154.4 91526.2 91674.6
待业者群体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五、防卫阶层
军人群体 公安武警群体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六、农民阶层
农业劳动者群体 农民工群体 农村知识分子群体 农村私有私营者群体
雇工群体
乡村管理者群体
家务劳动者群体
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七、边缘阶层
股民群体 中介组织从业者群体
自由职业者群体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八、底部阶层
贫困群体 罪犯群体 残疾人群体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流动的内涵
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 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 职业的转变。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 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内涵与类型
和确认。理性是人类超出动物而独具的一种认识和
思维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存在,不仅使我们能够 调整达到目的之手段,而且使我们能够建立起价值 体系,对目的本身做出判断和取舍。因此,完整意 义上的“行动中的理性是阐述行为的理由并依此行 动的能力及其运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