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死亡观

老年人死亡观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姓名:陈金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伦理学指导教师:郑晓江20080501摘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

我国虽然姗姗来迟,但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广泛,是世界其他各国都无法相比的,“老年人问题”正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我国老年教育以各种形式『F逐渐由后台走向前台,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老年教育也逐渐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新方向。

在众多老年人问题中,生死问题无疑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

因为老年人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最直接面对的就是生命的结束和死亡到来。

这也是老年人能否实现晚年幸福的关键所在。

可惜,时至今R,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另一方面,关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如火如荼地推动着,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类的热门话题之一。

为了从全人的角度认识生命教育,也为了解决老年人的生死困惑,本文试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探讨老年人生命教育。

文章首先探讨了老年人的人生观问题,目的是使老人乃至全社会能币确认识人生老年以及老年人的人生意义。

对于处在人生最后阶段的老年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等价值观念去衡量其人生意义,因为,人的生命本来就是无价的,任何外在价值在人的生命面前都是非常渺小的!老年人感到人生有意义的主要标度是老年人是否感到生活幸福充实。

因此,接下来讨论了老年人幸福观及老年人幸福的获得问题。

幸福的获得离不丌对幸福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获得幸福手段的正确把握。

道德在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老年人正确的幸福观离不丌道德的规导。

而老年人对死亡的认识,在是否获得幸福上则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第三,本文又分析了老年人死亡观、死亡态度以及死亡观与死亡态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使老人全面理解生死,正确对待生死,最后,本文先梳理了我国传统社会超越生死的方法,后又分析了当代老年人超越生死之可能。

在传统生死智慧基本消解和破解的当代社会,人们必须为人类的精神找一个合适的栖息之地,因为,人类精神的焦虑和飘忽不定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其次,老年人也必须『F确认识死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充实生活,获得人生幸福,从而从容面对死亡,“死而无撼”。

关键词:老年人;生命教育;人生观;幸福观;死亡观(一) 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的缘起1.缘起之一:当代多数老年人在生死问题上“言行不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如火如荼。

老年人是最直接面对死亡的人群,当代中国老年人是如何认识生死,又是如何处理生死问题的呢?抱着此问题,笔者于2007年9月10同一20同对南昌市社会福利院颐养中心、江西省老年大学进行了老年人生死观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7%的老人“不害怕”死,17%的老人“有点害怕”死,6%的老人拒绝填写。

此调查结果与曾建国教授1991年对上海城市老年人生死观的调查数据比较接近,曾教授的调查结果是:74.9%的老人对自然死亡“并不害怕”,“有点害怕”的为18.3%,“非常害怕”的为6.3%。

n1另外,天津医科大学崔以泰教授于1988年8月至1991年12月问组织的对上海、天津和河北等部分地区进行的“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的调查,也只有18%的被调查者对死亡恐惧。

口1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将得出当代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对自然死亡内心是坦然的,认为死亡并没有什么可害怕的”∞1结论。

当代中国老年人对死亡真的很“坦然’’吗?笔者曾见一老人,医生已经给他下了“死亡通知书",他也已经不能进食,即使如此,在他临死前数天仍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不愿死去,一直痛骂其子女不给他治病,真的是“死不瞑目”,瞪着眼睛死去!我们再到医院看看那些病重而面临死亡者,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们也还不想死,“慨叹:为什么要死?’’H1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因被误诊为中期结肠癌,在预感来同无多的情况下,张老先生也坦言“这时我对生的欲望特别强烈。

”希望一假我十年’,我就可以完成我想要写的书”。

晦’有人对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有75%的被调查者“想到死亡”时感到“害怕、恐惧和悲伤,没有病人感觉到是喜悦或新生的开始。

’’∞1而且“患病较重、自我感觉身体较差、常常求医者较身体状况好者更惧怕死亡。

"Ⅲ这个结果与上面提到的“不怕死”的调查结果几乎恰好相反。

对于死,即使是身体健康的老人也害怕。

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在一次演讲后被几十位来听讲的老人团团围住,一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说:“郑教授,您这样讲死亡,我们就放心了。

州引这句话可以说代表了当代中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心声,它表明当代中国大多数老人们原来对死亡不“放心’’。

此“不放心"自然隐含着对死亡的恐惧、害怕。

面对死亡,谁人没有失落、无奈和恐惧?谁人能保持住沉稳安静?今人如此,古人亦是如此;不仅凡夫俗子如此,圣人贤者亦如此。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临死前曾悲壮地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归1其中的悲凉、无奈透露出孔子对死亡的恐惧和抗拒心理。

孔子也曾期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u训希望再多活几年,好好研读《易》。

历史上,怕死硕十学位论文者,追求长生者不曾断绝,秦始争、汉武帝更是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寻找所谓的长生不死之药;而在民间,则逐渐演生出了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道教。

清朝易学家焦循生了一场大病,为逃避死亡,他到孔庙许愿说,如果病能好,他就好好发挥孔学。

结果其病真的好了,他也真的完成了《易学三书》。

面对死亡的临近,上至圣人下至普通百姓,无不有强烈的求生惧死心理。

怕死的事实也得到了人们承认和重视,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就有人开始研究临终者恐惧死亡的心理反应。

如美国著名生死学家罗斯(E·Ross)教授于1969年出版《论濒临死亡与死亡》(On Death&Dying)一书,该书提出著名的临终病人恐惧死亡心理历程“五阶段论”。

为减轻临终者因恐惧死亡而产生的痛苦,1967年,英国护士西赛莉·桑德斯博士(Dr.Cicile Saunders)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圣·克罩斯多弗医院(Sant Christopher’S Hospice)。

此后,临终关怀医院在其他各国相继建立起来,我国亦于198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这说明临终者恐惧死亡的事实一直存在,人们也一直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去克服它。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怕死的心理是事实存在的,而我国当代老年人一般情况下羞谈“怕死”。

也就是说,在没有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老年人一般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其怕死的心理又表现得非常强烈。

老年人在生死问题上“言行不一”自有其难言之隐,它反映出当代我国许多老年人对死亡仍不能坦然待之。

而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更难处理。

因为,对一个人来说,问题说出来,可减少心理压力,心理好受些,且问题说出来就可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说出来,憋在心里更难受,压力更大,且问题不说出来就无法找出解决的办法,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此种对死亡的惧怕会在老人的心理上形成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这势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为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获得晚年幸福,我们不仅要帮助老年人敞开心扉,坦言怕死和怕死的原因,而且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老年人减少对死亡的恐惧,获得晚年幸福。

这是进行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现实原因。

2.缘起之二:“老年人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全球性问题。

为引起全球重视老龄化问题,联合国1990年第45届大会一106“次决议决定把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1992年会议把1999年确定为国际老年人年。

老年人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问题也将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之一。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1l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

据最新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49 亿。

全国老龄委2006年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J下以年均约3%的速度增长。

到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届时,老龄化水平将达31%,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96。

并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未富先老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些情况必然给我国带来许多复杂的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家庭、个人以及经济、2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政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老年人如何认识生命、死亡与幸福等核心问题上。

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国家的发展问题。

这种情况下,解决老年人的生死困惑无疑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老年人生命教育将越来越重要。

可喜的是,我国已逐渐重视起老年人问题。

3.缘起之三:现代老年学研究较少有生命安顿的内容自1939年被誉为“老年学之父”的Koran chevsky在英国伦敦主持成立老年学研究会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老年人问题,‘各种关于老年人的学科相继建立起来。

到现在为止,已形成为独立学科的主要有衰老生物学、老年医学、社会老年学、老年社会学、老年人口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等。

这些学科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条:一是为了使老人延年益寿,过上快乐、幸福的晚年;一是想减少和避免老年人问题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很晚,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1984年丌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始招收老年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2003年正式设立老年学专业。

1986年中国老年学学会成立,1999年我国重新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

同时我国学界除翻译了大批相关老年人的外国著作,也出版了一批著作,如许淑莲著《老年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孙颖心著《老年心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邬沧萍、姜向群主编《老年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专题咨询组编著、陈可冀主编《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和寻找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些研究可能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个老年人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生命和死亡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