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注射部位:静脉、肌肉、皮下、皮内、鞘内与关节腔等1.静脉注射(IV):不存在吸收,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输注(当药物半衰期很短或需要大容量给药时)。

易产生药物性休克、过敏性反应等副作用,注射应缓慢进行。

制剂一般为水溶液、水醇溶液、混悬剂、乳剂等。

2.肌内注射(IM):简便安全,应用最广,有吸收过程。

肌肉组织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多孔的类脂质膜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药物以扩散方式转运。

分子量太大的药物通过淋巴途径吸收药物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溶媒为水、复合溶剂或油;药物状态有溶液、乳浊液、混悬液部位:臀大肌、臀中肌、上臂三角肌3.皮下与皮内注射:(1)皮下:注入皮下组织药物从皮下注射后通过结缔组织间隙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而吸收。

但皮下结缔组织血管少,血流较慢,药物发挥作用较肌肉组织慢。

需要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采用此给药途径(2) 皮内:药物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

皮内注射药物吸收差,吸收容量小,一般作皮肤诊断和过敏试验。

如青霉素皮试。

4.其他部位注射:●腹腔内注射以门静脉吸收入肝脏再向全身组织分布。

肝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

具危险性。

●动脉注射药物直接靶向作用部位,但危险性大。

●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内,作为治疗脑脊髓膜炎或脊髓麻醉之用。

可克服血脑屏障,如异烟肼。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血流和淋巴液丰富的部位吸收快(促进血流速方法:按摩、热敷、运动)2.药物理化性质:(1)药物分子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子量小由血管转运,如氯化钠;分子量大的药物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如铁-多糖复合物。

(2)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为毛细血管的膜孔半径大,约3nm,一般药物均能通过。

(3)其他因素:对于混悬型和非水溶液注射剂,药物的溶解度可能成为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体液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可能与药物结合,使扩散通过生物膜的游离药物浓度降低。

3.剂型因素: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1)溶液型注射剂:吸收快、易析出沉淀(液体稀释、pH改变)。

渗透压不同吸收速率不同,渗透压大的注射液,扩散速率降低。

以油(如脂肪油)为溶媒的注射剂,药物扩散减慢,在肌肉内可行成储库影响吸收。

(2) 混悬型注射剂:吸收前需经历溶出和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影响因素:结晶状态、离子大小。

混悬注射液中的助悬剂(甘油、糖浆及山梨醇等)增加了注射液的粘度,延缓药物吸收。

静脉、动脉、腹腔注射粒径0.1~2.0um固体微粒的水混悬液后,微粒易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

(3)乳剂型注射剂:乳滴粒径1µm左右,静脉注射后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肌内注射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

第二节口腔粘膜给药●口腔粘膜给药的优点:可以避开肝首过效应;避开胃肠道降解作用;起药迅速等。

●特点: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不同部位粘膜的面积、厚度、角质化程度和血液供应等特点均不同。

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至颈内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且血流量较大,不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人的唾液中含有粘蛋白、淀粉酶、羧酸酯酶和肽酶等,但与胃肠道相比,口腔中代谢酶的活性较低.角质化上皮是药物穿透口腔粘膜的主要屏障。

2.影响吸收的因素(1) 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颊粘膜和舌下粘膜未角质化、面积大、厚度小(药物口腔粘膜吸收主要指舌下和颊粘膜吸收。

)舌下粘膜渗透性好,药物吸收迅速,需迅速起效的药物采取此给药方式。

颊粘膜表面积大,渗透性较舌下粘膜差,但制成生物黏附片利于控制药物吸收,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

粘膜下具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具有肝首过效应。

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要求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吸收促进剂:颊粘膜渗透性能较差,处方中常加入吸(收促进剂:如胆酸盐、表面活性剂等,如胰岛素。

)(2)药物本身的性质: 药物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

取决于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大小等。

第三节皮肤给药(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rms)一、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1.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年龄、性别、给药部位的差异。

皮肤的水化能够改变皮肤的渗透性。

使角质层受损而削弱其屏障功能的任何因素都能加速药物的渗透,如:溃疡、烧伤等。

2.皮肤代谢作用: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对药物有降解作用。

活性表皮存在少量代谢酶。

3.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的药物易透过皮肤。

分子型药物较离子型药物易透过皮肤。

熔点低的药物易透皮吸收。

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与透皮速率呈抛物线关系。

4. 给药系统的性质不同剂型,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同药物释放速度,不同渗透能力不同。

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

给药系统的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影响药物的吸收皮肤表面药物的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增加。

药物透皮吸收的量与给药系统的表面积成正比。

第四节鼻粘膜给药(nasal mucosa )一、鼻粘膜给药的特点:1、吸收速度与程度好:鼻粘膜极薄,渗透性能高,表面仅有一层纤毛柱状上皮,药物吸收有效面积大。

鼻粘膜上皮细胞下有丰富的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药物由鼻腔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粘膜给药。

2. 影响吸收的因素:(1) 生理因素:两种吸收途径:脂质通道和水性通道,其中水性通道比较丰富。

以脂质途径为主酶的降解:鼻腔粘膜的肽酶和蛋白水解酶能水解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但活性低。

鼻纤毛的运动: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鼻粘膜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脂溶性大吸收越好。

如:普萘洛尔药物的分子量和粒子大小:亲水性药物可通过鼻粘膜间水性通道吸收,所以鼻腔吸收与其分子量密切相关,药物的分子量(<1000)易吸收。

粒子粒径(2~50μm)易吸收。

吸收促进剂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

第五节肺部给药(pulmonary drug delivery)对于口服给药在胃肠道易破坏或肝首过效应的药物,可考虑肺部给药,如多肽蛋白质类药物。

有利药物吸收的因素:肺泡表面积大肺泡细胞间隙毛细血管丰富肺泡腔至毛细血管腔的转运距离小。

二、影响吸收因素1.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 影响药物到达肺部,沉积过程有:惯性碰撞、沉降、扩散。

呼吸道直径不同和气道方向的改变,影响药物到达肺部。

2.生理因素: 气管壁纤毛运动使药物排出。

不同治疗目的要求药物到达部位不同,如到达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泡等。

患者使用气雾剂方法、呼吸频率和呼吸量等。

呼吸道粘液层是药物吸收的屏障之一。

肺首过效应:酶代谢是肺部药物吸收的屏障因素之一。

总之,药物在到达肺部前的损失,是肺部给药需解决的重要问题3.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扩散以被动为主,药物的脂溶性大小影响吸收。

肺泡细胞间存在较大细孔,水溶性大分子药物以细胞旁路吸收,也可能被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系统,吸收较好。

肺部给药可能成为一些水溶性大分子药物较好的给药部位。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一、药物分布(distribution)的概念: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转运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二、分布与药效:三、分布与蓄积:蓄积: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力,致使药物在该组织中浓度偏高的现象。

例(1)脂溶性大的药物在脂肪组织中的蓄积(2)与体内其它物质结合:视网膜色素症、地高辛易与心脏组织蛋白结合、四环素牙。

蓄积中毒:达到一定浓度时使病人产生一系列过量用药时才有的中毒症状,这类中毒称为药物的蓄积中毒.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如:洋地黄中毒四.表观分布容积(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L或L/kg) V = X / C 不是药物在体内的真实容积,无生理学意义(2)表观分布容积(v)的意义:根据V计算期望药物浓度所需的给药量根据V大小评估药物分布特征第二节影响分布的因素一、组织器官血流量的影响:二、血管通透性:1)透过性强: 毛细血管是具有微孔的脂质膜,管壁薄,分子量200~800的小分子药物易透过。

2)不同脏器毛细血管透过性显著不同: 肝>肠道和肾部>脑和脊髓3)药物透过毛细血管的方式:脂溶性药物-类脂途径(p Ka值和油/水分配系数)水溶性药物-微孔途径(分子量,表4-3)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血液中药物:游离型(分布)、结合型(与血浆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影响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血浆蛋白:人血浆中有60多种蛋白质与药物结合蛋白: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药物与白蛋白的结合最多1.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只有游离药物才能转运,才能被代谢和排泄。

药物转运至组织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如:磺胺噻唑与磺胺嘧啶,磺胺嘧啶蛋白结合率较磺胺噻唑低,向脑组织分布多,多作为脑膜炎的首选。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可逆、饱和现象、动态平衡血浆蛋白结合常数K:K为血浆蛋白结合常数,K值越大,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越强。

血浆蛋白结合率β:指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浓度占血浆中全部药物的比例2. 血浆蛋白结合与药效:(1)药理效应与游离药物浓度直接相关(2)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可能引起临床药效显著改变,临床疗效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血浆蛋白结合率99%的药物与70%的药物,结合率变化对药效的影响显著不同(3)药物储库:延缓分布与消除,血药维持时间增加,对延长药效作用时间有利。

3、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1.药物的性质:理化性质、给药剂量、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等。

2.动物种属:各种动物的血浆蛋白对药物的亲和性不同3.性别差异:激素药物4.生理和病理状态:年龄:小儿结合率低,对药物敏感;磺胺药蛋白结合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肝、肾功能不全:血浆内蛋白质含量低。

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1.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是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

碘与甲状腺组织2.药物也能与与组织中蛋白、脂肪、DNA、多糖等结合,结合原理同与血浆蛋白结合。

3.实例: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与牙齿;吩噻嗪与黑色素结合引起视网膜病变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多为非特异性,理化性质相近的药物可竞争相同结合位点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如甲苯磺丁脲与磺胺类合用引起低血糖。

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也可受其他药物的影响,如米帕林特异性结合于肝脏,合用扑疟喹啉,大量米帕林游离,导致严重胃肠道及血液毒性反应。

六、药物理化性质对分布的影响:药物体内分布是跨膜转运过程,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