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姓名:黄鑫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10级一班
学号:22201019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全球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人类终于意识到是自己自私的破坏行为导致身边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且环境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的课题。
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气候破坏和谐
正文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
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迎来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
它使建立在个人才能、技术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被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也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等。
从此,人们也开始正视保护环境。
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部分地获得解决,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又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84年12月印度的“博帕尔惨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进入20世纪,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
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更广。
就总体而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当代世界环境质量正在进一步恶化。
其中,“全球性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必将作用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气候,因而,全球的气候问题也不容乐观。
下面列举三大气候问题及其危害。
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和处置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
地球的大气本来就存在着温室效应,它使地球保持了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正常温度环境。
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
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
的观测结果,发现从1975年以来,那里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总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30%。
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其它国家的南极科学站观测结果的证实。
如此惊人的臭氧减少引起了全世界极大的震动。
臭氧层破坏的问题也从此开始受到不仅来自科学界,而且来自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目前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而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不断增加,酸雨问题的严重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50~60年代以前,酸雨只在局部地区出现。
50~60年代,北欧地区受到欧洲中部工业区酸性排气的影响,出现了酸雨。
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酸雨的危害全面显示,酸雨范围由北欧扩大至中欧,同时北美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区。
8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酸雨,如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非洲的尼日利亚、象牙海岸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危害范围不断加大,危害程度也不断加深。
中北欧、美国、加拿大已出现明显土壤酸化现象。
美国、加拿大、北欧诸国的水体受酸雨影响而酸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加拿大30万个湖泊,到本世纪末,有近5万个因湖水酸化生物将完全灭绝。
三、人类由环境问题引发的反思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人类终于意识到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也逐步深入。
全球气候变化由于其复杂程度之高,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超越了一般环境问题的范畴,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重要考虑因素。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自1992年签署至《京都议定书》正式法律生效,十多年来,围绕公约规定的目标原则和缔约方义务等问题,国际社会经过艰苦得多边谈判,不断推动着国际气候制定的政治进程。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始走向具体实施的第一步,当然还有更长的路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结合以上论述,我认为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
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只有人类善待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朱颜明何岩.环境地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