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每年高考,由于文化课成绩差,让60%左右的艺术生被挡在艺术殿堂门外。
而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留给他们全力复习文化课的时间,可以说是少得可怜。
如何充分用好这段时间,把文化课成绩给提上去,成了许多艺术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
近几年,报考艺术类的考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为了平衡考生数量,刻意在逐步提高艺术生的文化课考试分数线,专业成绩再好,文化课成绩不过关,一样与艺术类专业失之交臂。
此外,如果专业课考得好,而文化课不好,可能全年的高考都算是失利了,而文化课考得好的同学,还可以以普通考生的身份参与综合类大学的报考,而且就业门路更加广泛。
同样,如果将来到综合类大学就读,自己的文艺特长、艺术爱好一样可以有用武之地。
艺术类考生是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具备让普通考生叹为观止的专业技能,又要和普通学生面临同样的高考试卷。
可是,竞争惨烈,让人身心惧疲的艺术专业考试和纷繁复杂让人苦不堪言的文化课程复习经常让他们焦头烂额,顾此失彼。
很多的艺术生专业成绩很好,但是文化课成绩不能令人满意。
普通学校的课程设置只为普通参加高考的学生设计,完全不适合艺体生的复习计划和学习要求:授课内容缺少指向性与轻重性、教师风格及背景造成的隔阂、与周围考生格格不入的目标与梦想、基础与成绩等等……
对艺考生基础要求过高的内容少讲;
对短期培训不易见成效的技巧少讲;
对高考中所占分值不大的题目少讲;
对艺术类高校不甚看重的科目少讲。
此四项方针来设置课程比例。
打破以往中学培训各科平均分摊授课时间的搭班模式,根据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分值的特殊要求来区别不同科目和内容的授课时间,创建了一种有别于以往刻板授课模式、真正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的覆盖全科的授课班型。
艺术生文化课的“专有性”解决之道
很明显,用解决普通生的方法解决艺术生的文化课,应该收效不会太好。
那么艺术生的文化课应该怎么办呢?
1、取舍有道——
清楚自己的目标到底是多少分
清楚自己在那些范畴内有潜力可挖:也就是这三个月要提高,什么地方有希望
清楚自己的学习方法怎么用才最有效
清楚那些东西自己学了也是白费劲,索性“断臂保命”
其实这一部分可是需要仔细斟酌的了。
一般而言,清华、央美这些是高分的学校了,450—500多都是有的,而且还卡你的英语小分。
普通类的学校,尤其是某些舞蹈、音乐类的学校280-350,就够用了。
那么,艺术生就要学会果断地放弃某些知识点,更集中精力对付那些能出成绩的科目和知识板块。
其实这是因人而异的,不能搞一刀切。
比如有的学生自作主张,干脆数学一点不学,结果数学高考考了个10分甚至一位数,但他的同学可能数学考了个60分,而这60分其实是慢慢悠悠用三个月时间里的零碎时间做到的,因为它其实有这个能力在数学里面挖出分来。
那么无端地“放弃数学”——这个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就显得非常不理智了。
那么到底该放弃那些板块,该坚持那些板块,这个依据一定要很科学,很适合你才行。
2、围点突破,逐渐收拢——
这个是战术上的问题,“取舍是战略上的问题”。
在艺术生的文化课备考的问题上面,最后务必做到:精简+清晰,这是必须的。
所谓精简+清晰,就是在舍掉一部分之后,剩下的每个部分(因为数目有限)必须越来越清楚,考生头脑不是越学越浑,而是越学越清楚。
这就包含了课间范围、难度的设计,考试范围、重复层次、题目要点的围捕等技巧问题。
所谓书越读越薄,在这里是异曲同工的意思。
报考
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规定,有考前报志愿,有考后的。
这个环节要仔细研究历年的分数线,考生数目。
当年的题目难易程度,等等,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请教专业人士,认真对待,这些都是取得胜算的帮助性因素。
2012年艺术高考报考指南及复习指导
第一阶段:高二暑假
一般开始关注艺考的考生都集中在高二的下半学期,一般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参加艺考培训。
这个时间段是极其宝贵的,因为相对高三上学期或者艺考前一个月才开始准备的考生,暑假开始准备时间是非常充裕的,有足够的时间提供给自己丰富的阅读和各种练习。
这段时间一定要利用好,不要觉得离考试还早而抱着侥幸心理。
在这段时间,建议大家找准方向,多读书,多看电影,多在有利于考试的方向上面培养自己。
大体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都要学什么。
各艺术类专业要学习的内容:
(1)高考美术专业:素描、速写、色彩、设计、创作。
(2)高考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发声纠音、口语表达、文学作品朗诵、新闻播读、即兴评述、形体练习,自备稿件选择和准备。
(3)高考影视表演专业:解放天性、声乐训练、发声练习、表演训练、形体基本功训练、台词朗诵、小品练习。
(4)高考舞蹈专业:舞蹈基训、技能技巧、古典舞身韵、芭蕾基训、民间舞表演、即兴舞蹈、成品舞编排。
(5)高考声乐专业: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强化发声技巧、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选择自备乐曲等。
(6)高考编导、导演、戏文专业:文学常识、散文写作、编讲故事、视听语言、影视评论、命题演讲、中外文学、视听分析。
(7)高考空乘模特:形体训练、才艺展示、台步、造型、上镜、礼仪化妆、空乘服务、气质塑造、服装表演理论知识、专业服装表演技能。
级影视院校的毕业生,最基本的专业对口就业都保证不了,总不能学了四年表演、播音,却要转行去卖服装吧?
另外,名校考试过程受关注度高,考试过程中更加透明,保证了公正性。
报考了名校,即使没能考上,考生经过大阵势的历练,能够在以后的考试中更加自信,更加得心应手。
这份信心在非名牌的学校考试过程中,可是得不到的!
原则二仔细分析自己各种优势劣势,扬长避短的选择专业
在选择报考什么专业时,学生要尽可能全面地分析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不只是专业上的,包括各个方面。
比如,外形好、沟通能力强的,尽可能选择面试比较多的专业,你的外形和沟通能力,一定可以很好的打动考官;喜欢写作、文字功底出色的,可以选择一些文字相关考试的专业,比如影评、散文,这样才能通过文字来打动考官;各种知识丰富,知识面广博,阅读量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有文艺常识类考试的专业。
同理,考生也要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的劣势,尽可能的避免在考试中暴露给老师。
比如:普通话不太好、性格内向的考生,尽量回避一些面试多的专业,如果真的想考,要在考试之前充分做好模拟面试练习。
字迹比较难看的,就尽可能避开写作的考试,满篇难看的字,老师可能看也不看就把这份考卷的主人淘汰了。
另外,要对自己的一些文艺特长有信心,一些只懂得皮毛的特长也可以作为选择专业的资本,比如曾经学过萨克斯,可能水平不高,也可以吹吹看,考官不是专业的萨克斯老师,他们不会判断你吹得好不好,他们只会觉得你爱好广泛,是可造之材。
原则三充分考虑自身文化课现实情况
考生在选择报考学校时,要了解一下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往年录取学生的分数线,虽然是往年的,但只要录取原则不变,这个分数线还是有一定稳定性的。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录取线一直都是比较高的,通常都要在一批本科提档线,如果学生的文化成绩只能考400多分,就不要选择了,否则即使通过了专业考试,文化课成绩不够,岂不是白费功夫。
同样道理,如果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很好,能达到一本线左右,那不要犹豫,一定要去考考中传之类对文化课要求高的学校。
因为一般有个规律:学校对文化课要求越高,专业课考试就越容易通过。
而且因为有文化课的限制,很多实力出众的竞争对手都不会报考这个学校,
当然,专业考试时间一般都是2、3月份,距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这时候的文化成绩还是有提高余地的,按我的经验,一般考生在通过专业考试后,如能全力补文化课,一般还是能提高50分左右的,尤其是文科考生,最后阶段的死记硬背,能拿下不少分数。
原则四尽量多报几个学校和专业
因为艺术考试的偶然性极强,考生尽量不要抱着“非某某大学、某某专业不上”的心态,盲目自信自己的专业水平,考试竞争激烈,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一定考上,如果只报考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就要冒落榜的危险,对于艺术类考生,复读可是很煎熬的。
考生可以仔细计算一下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考试时间,在类似的专业间,尽可能多报几个学校。
“条条大路通罗马”,千万不要一棵树上吊死,并非只有电影学院才能学电影,姜文、张扬就是中戏毕业的;也并非只有导演系才能当导演,张艺谋出自摄影系,贾樟柯出自文学系。
另外,在选择学校时也要分开档次,不要全报考竞争激烈的名校,应该既有名校作为理想目标,也有差些的学校作保底,把自己报考的院校分为上中下三档,每档都有目标。
虽然我知道只有名校才能给学生足够的专业知识,但万一你不想忍受复读的辛苦呢,差些的学校也是个大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