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者:王柴慧(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大问题层层递进。
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本课知识容量大,因此我根据教材把握住它的基本精神,以便更有效的传授各知识点。
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个方面要放到课文的整体精神和结构中去才能有利于课堂的深入。
并借助于本课或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而不致陷入概念之中。
2.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民间美术的概念
②.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③.了解:民间美术的形式表现
过程与方法:
①.认识学习“民间美术”的意义
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并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剪纸艺术及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民族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4.教学难点: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亦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领略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并巧妙导出本科课题。
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
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艺术作品并自主探究、亲手创作,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讨论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五、教学准备
1、教具:民间美术作品教学图片(或课件)、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2、学具:收集民间美术作品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播放视频,在喜悦的音乐中看
视频中的美术作品是出自宫廷画师、
文人墨客手中,还是出自专业院校师
生手中,还是民间普通劳动人民手
中?
表扬学生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
些内容属于何种美术形式吗?”
引出民间美术的概念。
二、讲授新知识
板书:民间美术
讲解:
1、民间美术的概念。
教师提问:
“你们通过看视频知道民间美术有
哪些形式吗?”调动学生发言,适时
表扬学生。
2、民间美术有哪些主要形式。
板书:民间美术的主要形式:
1、剪纸
2、年画
3、民间雕塑(石雕、木雕、泥
人、面人、面塑)
4、玩具(风筝、泥玩具、布玩具、
活动玩具)
5、刺绣
出示幻灯片和实物展示以上几
种民间美术作品,除剪纸重点介绍外
其它分别简单讲解,并在中间穿插讲
述广东的民间美术。
三、创设互动探究平台
在介绍剪纸部分设置一个游戏,
让每个同学都要亲身体会一下剪纸
趣味以及剪纸艺术的魅力。
游戏规
则:把同学们分组进行接力剪纸,每
个同学最多只能剪五下,一个同学剪
完另一个同学接上。
要求:团队协作,
密切配合,发挥小组的最大力量。
学生代表点评各组作品
学生做好课前
准备,进入上课状
态。
观赏并积极回
答问题:民间普通
劳动人民手中。
学生思考,回
答问题。
听讲
积极思考,回
答问题:“剪纸、
刺绣、面具、年画
等”。
听授
学生欣赏、感
受并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点评
利用影像的手段,引起学
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快速进入
学习状态。
引出课题。
让学生加深对民间美术
的认识和印象。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学习。
通过对学生的表扬与肯
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实物展示与详细讲
解,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形式
的认知度。
以学生互动为主,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
中学知识,学合作。
培养学生论述能力
教师点评各组作品
提问:“通过制作和欣赏你们说一说,民间美术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师小结: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寓意性、象征性等(板书并讲解)
通过看民间美术各类作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教师小结: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中,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民间美术题材与语言必须符合民俗观念、民俗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要求,而民俗活动都通过民间美术增加了色彩和情趣。
(典型案例分析)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
思考:民间美术过时了吗?
教师阐述:从这堂课中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种类及艺术特征,以及怎样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可悲的,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积极思考,回
答问题。
“寓意性、象征性、民俗性、色彩艳丽、有乡土气息”
听讲
听授、思考
学生思考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
结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更好
地理解。
加强互动性。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进一
步总结,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
民间美术与民俗相互依存的
关系。
教师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
内容有一个较系统、较完整的
掌握,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
解。
问题的提出可引发学生对
民间美术向更深层次进行探
究。
课后反思
本课着重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及其艺术语言特征,了解各类民间美术与民俗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理解民间艺术的重要一环。
因此在授课中除了讲解课本中的图例作品,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映民间美术产生的环境、背景和民俗场面的资料,为学生搭建一个感性的、鲜活的、立体化的学习空间。
按照教材的安排,要求一节课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及特征进行整体而全面的介绍。
通过自己的教学深感由于教材所涉及内容比较多而杂,知识体系较为庞大,每个环节都重要,而一节课时间有限,易形成走马观花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能突出重点,更没有让学生实践感受的时间。
因此,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为切入点,以本地的民间美术为依托,展开教学,学生就会容易进入课堂教学的思维中,主动探究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思考,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感到一些不足,一是教学范例还不够有说服力,尤其本地资源挖掘不够,停留在形式的理解上;二是个别学生不能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参与到中,我将采取深挖本地资源如樟木头麒麟等,上课时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