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试题(三)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诗经:2.山海经:3.旅游文学: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15分)1、北魏郦道元的___是一本地理学名著,也是一本著名的散文集。
2、楹联起源于___时期。
得到社会承认,在___时期。
3、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______”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副楹联。
4、楹联作为旅游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大约开始于___时期,而___时期是楹联最繁荣时期.5、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6、1917年,新文化运动举起_____的旗帜,提倡___,反对___,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一般认为真正的山水诗是在___时期形成的。
8、诗坛上人称“小李杜”的是___和___。
9、安徽宣城诗人___,诗歌造诣极深,他的山水诗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与山东莱阳诗人宋琬齐名,时称“南施北宋”。
10、“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最初描写安徽风光的诗人是__。
A.谢灵运B.谢朓C.李白D.岛云2、“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慈姥矶》)出自以下哪位诗人之手?___。
A.姜夔B.王安石C.何逊D.杜牧3、“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乘月明归”(《池州翠微楼》)是__的作品?A.王安石B.岳飞C.方回D.白居易4、宋代与梅尧臣齐名,号称“苏梅”的诗人是___。
A.苏轼B.苏辙C.苏洵D.苏舜钦5、“不作人间字,长留天上文”(《雁字》)的作者是安徽怀宁诗人___。
A.潘奕书B.吴山C.施闰章D.陈世熔6、_____时期是散文发展第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A.春秋B.秦汉C.南北朝D.唐宋7、“黟山”一词最早见于___。
A.《汉书》 B.《世说新语》 C.《史记》 D.《水经注》8、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于以下哪种体裁?A.山水记B.游记C.杂记D.亭台记9、游记成熟于___时期。
A.唐代B.宋代C.南北朝D.明代10、“此地有崇山峻岭,斯人如修竹幽兰”属于哪种楹联?A.春联B.居家楹联C.门联D.书院楹联11、“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属于哪种楹联?A.春联B.名胜古迹联C.庙宇楹联D.书院楹联1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中的“翁”指哪位?A.王安石B.苏轼C.欧阳修D.范仲淹13、上题的楹联属于下列哪种__。
A.庙宇楹联B.书院楹联C.门联D.名胜古迹联14、中国最长的楹联是___。
A.孙髯《昆明大观楼联》B.钟云舫《江津临江楼联》C.黄琴士《采石太白楼联》D.杨慎《昆明西山华亭寺联》15、“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两般面孔,演尽忠奸情”楹联出现在哪个景点?A.马鞍山采石矶B.滁州琅琊山C亳州花戏楼 D.宣城太白楼16、李白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提到的敬亭山位于今安徽____市。
A.安庆B.巢湖C.芜湖D.宣城17、刘大櫆《游黄山记》“相去可寻丈”中“寻”大约几尺?___A.八尺B.四尺C.五尺D.三尺18、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城市的风光?___A.阜阳B.九华山C.巢湖D.合肥19.江祖石在___.A.宿松小孤山B.池州秋浦河C.当涂采石矶20.白居易《题天柱山》“大徽星斗拱瑶台,圣祖灵宫镇九垓”。
中的“九垓”是指___.A.九州B.九重天C.九座山21.归云洞是___的一个景点。
A.紫金山B.九华山C.琅琊山22.“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的“的卢”是___的坐骑。
A.刘表B.刘备 C .孙权23.“海门第一关,巨石水中间”。
此处的“海门第一关”是指___。
A.小孤山B.天门山C.寒山24.汴堤,又名___,在宿州城南,系隋炀帝为看扬州琼花时所筑。
A.宿堤B.隋堤C.扬堤25.“亭似君臣常护从”的下句是___。
A.揽胜登山快此遭B.树如父子列家庭C.塔隐烟中矗似桅26.《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之水出自___。
A,湖北 B.湖南 C.安徽27.朱弦《巢湖夜月记》中“估客”指___。
A.做生意的人B评估的游客 C.商船28.刘大櫆著作集是下列哪个___。
A.《海峰诗文集》B《石湖文集》 C.《诗说》 D.《白石道人文集》29.曹丕《临涡赋》中“春水繁兮发丹华”中“丹华”指___。
A.绚丽的色彩B忠心 C.美丽的果实 D.各种水生植物的花朵30.下列不属于姜夔的著作的是___。
A《诗说》B《白石道人诗集》C《白石道人歌曲》 D.《入蜀记》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关于楹联说法正确的有__。
A.楹联起源可以溯源至南北朝。
B.楹联得到社会承认,应当在唐五代时期。
C.楹联作为旅游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大约开始于宋代。
D.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形式。
2、下列关于对联特点说法正确的是___。
A.出句与对句内容要相关。
B.出句与对句的字数须相等。
C.出句与对句语法结构可以不相应一致。
D.出句与对句应平仄相谐。
3、对联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正确地朗诵和理解,必须正确地断句,我们应该___。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
B.注意长联中的领词,抓住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
4、下列是郁达夫的作品的有___。
A.《出昱岭关记》B.《屯溪夜泊记》。
C.《登黄山记》。
D.《游白岳齐云之记》。
5、下列搭配正确的是___。
A.杜甫——《清明》B.韦应物——《滁州西涧》C.岛云——《登天都峰》D.顾况——《小孤山》6、从诗歌记载来看,宋代著名词人姜夔曾到过以下安徽哪些地方?A.合肥B.池州C.安庆D.巢湖7、以下出自李白之手的有___。
A.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B.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C.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D.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8、下列关于骈文说法正确的有___。
A. 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B. 特点是全篇以双句为主。
C. 讲究对仗和声律,大量使用典故。
D. 大都拘泥于形式,内容相对空虚。
9、下列描写安徽的山水诗出自李白之手的有____。
A.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岭旧居》B.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C. 《望天门山》D. 《游敬亭山》10、下列关于宋代文豪欧阳修与安徽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欧阳修曾在安徽滁州当过太守。
B. 他寄情于安徽的山水,曾写过名篇《醉翁亭记》、《琅琊山六题》等。
C. 离开滁州时写了《别滁》、之后还写了《思二亭》等诗。
D. 晚年,曾退居在安徽的颍州。
11、下列属于描述九华山的名句有___。
A.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B.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
C.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D.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
A. 平仄是声调的再分类。
B. 古代汉语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仄声。
C. 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D. 对联一般不能连续几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
13、在古代“三礼”指___。
A.《周礼》B.《礼记》C.《仪礼》D.《雅礼》14、下列有关楹联说法正确的有___。
A. 楹联又叫对联、联语或对子。
B.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
C. 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D. 清代是楹联最繁荣的时期。
15、铜陵的别称有___。
A.五松山B.铜官山C.铜鼓山五、根据上句填出下句(每空1分,共10分)1、大江风急峭帆喧,_____。
(刘大櫆《发铜陵》)2、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
(叶绍翁《游园不值》)3、海色雨中开,_____。
(施闰章《钱塘观潮》)4、白鸟一行天在水,_____。
(王安石《寿阳城晚眺》)5、但将酩酊酬佳节,_____。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6、_____,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7、奇峰出奇云,_____。
(李白《江上望皖公山》)8、水清鱼读月,_____。
9、_____,马蹄催乘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楼》)10、夕阳千里弄舟还,_____。
(汤显祖《采石山》)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
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
3.旅游文学: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二填空题:1、南北朝2、方苞姚鼐刘大櫆3、《水经注》4、汉代唐五代5、嘉节号长春6、宋代清代7、《青年杂志》8、文学革命白话文文言文9、东晋10、李商隐杜牧11、施闰章11、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三、单项选择题:1、B2、C3、B4、D5、D6、A7、D8、B9、A 10、D 11、C 12、C 13、D 14、B 15、C 16、D 17、A 18、C 19、B 20、B 21、C 22、B 23、A 24、B 25、B 26、B 27、C 28、A 29、D 30、D四、多项选择题:1、BCD2、ABD3、ABCD4、ABD5、BCD6、AD7、ABCD8、ABCD9、ABC10、ABCD 11、ABD 12、ACD 13、ABC 14、ABD 15、ABC 16、BC 17、BCD五、根据上句填出下句1、帆影江声万马奔2、小扣柴扉久不开3、涛飞江上台4、绿芜千阵野平云5、不用登临恨落晖6、众鸟高飞尽7、秀木含秀气8、山静鸟谈天9、好山好水看不足10、一片秋声两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