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基础知识(50分)一、汉语知识1、看拼音写词:(每词1分,共16分)b g ng b j ng p n sh n y zh ng y x z l g ng sh ng()()()()qi n x j n sh n b g ng b chu bi n w i q w ng l n s()()( ) ( ) b g ng z p b zh u z zh n f i q n w ng sh cu tu( ) ( ) ( ) ( )t u j q qi o l l w w i c ng r ng b p m de zh ni( ) ( )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字0.5分,共5分)烙饼()篝火()兑些米()屠戮()诬陷()擎着()3、语法:(每句1分,共8分)⑴判断下列复句类型:①(这个故事)人们大都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
()②文天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③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④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⑵给多重复句划分层次①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现。
②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
③只要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④我喜欢写作,真羡慕那些作家,而我的老师却要我天天记札记,把所见所闻的小事都记下来。
二、文学常识:(每空0.5分,共12分)1、《爱莲说》的作者是,字,哲学家。
《爱莲说》的文体是,“予独爱莲……”中的“予”意思是,指。
他在《爱莲说》一文中谈自己独爱:(2.5分)2、《理想的阶梯》是一篇谈的议论文。
作者是。
具体来说,做到了、、就是实行了奋斗。
3、《“友邦惊诧”论》作者是,选自《》。
文体。
文中“友邦”指。
惊诧的意思是:。
4、《七根火柴》的作者,《七根火柴》是小说。
作者以为背景,截取了一个虽然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来表现的崇高品质。
三、文言文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解义:(每空0.5分,共6分)潜入夜()鲜有闻()亵玩()食马者()食不饱()当春乃发生()2、按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3分)①随风潜入夜,②斯是陋室,③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理解(50分)(一)共8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1、我们对于传说的态度应是:2、文中加点的“是”的意思是,“非”的意思是(每空0.5分)3、“怀疑精神”是指4、文中加点的“这是”指代:,“这”指代。
5、“虚妄”的意思是:“不攻自破”的意思是:我们要(怎样做)“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二)共13分“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啊哟哟,同志,何必那么生气?我们并不是吝啬鬼,并不是那种临死的时候着见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
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地满足自己合理的物质要求,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1、第一段引号表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
2、本段“同志”指说的人。
3、“临死的时候着见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名字叫,这里指的人。
4、本段阐述了三种人消费的情况:一种是:;一种是:;一种是:。
作者重点肯定了的消费情况;否定了的消费情况,认为这种消费是的。
“有背于”的“背”读音是,意思是。
(三)共12分A: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动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B: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
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1、“国将不国”中两个“国”字的意思分别是和。
(每空0.5分)2、文中的“友邦人士”加引号的作用是(0.5分)3.“好个友邦人士”!的意思是:()A.“友邦人士”是好的B.好好的一个“友邦人士”C.坏透了的“友邦人士”D.友好国家的“友邦人士”4、B文中,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A.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B.揭露“友邦人士”的险恶用心和伪善面孔。
C.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揭露国民党的奴才嘴脸。
5、填空(每空0.5分)这段文字主要批驳。
采用了多样的手法,从词语“不惊诧”的使用看是,从句子排列看是,“不惊诧”又与“惊诧”形成,句中一串四字短语又构成。
这些手法鲜明而又强烈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6、文中“友邦”加引号的作用是;这个“友邦”具体是指。
7、“惊诧”加上引号应理解为。
()A.十分惊奇 B .万分惊恐C.非常害怕 D .故作姿态的惊讶8、B文中通过“惊诧”与“不惊诧”的对比,证明了所谓“友邦”只是的友邦,是的同伙,是的敌人。
(每空0.5分)9、B文中“所举的罪状”和“这些事情”都指A文中的“”。
(四)共6分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1、作者描写无名战士数火柴的细节时,用了“僵直”和“小心翼翼”两个词,它们的表意作用是()A.前者表明手冻得麻木不听使唤了,后者表明怕把火柴掉在地上弄湿了。
B.前者表明已饿得有气无力了,后者表明怕把火柴折断了。
C.前者表明生命垂危,后者表明珍视火柴并着重托付给战友的认真态度。
2、语段中“干燥的火柴”,与文中“湿漉漉的衣服”构成鲜明的对照,其表达意图是()A.强调暴风雨只能淋湿衣服,却不能淋湿火柴这事实。
B.为后文写一堆堆的每火熊熊燃烧起来预先设下一个伏笔,以使前后照应。
C.突出无名战士一心想着部队,为保存火柴而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精神。
D.暗示包党证和火柴的纸包成在腋窝里最保险,火柴绝不会淋湿,表明无名战士的机智聪明。
3、这几段文字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展示人物的?4、试说说七根火柴数了很长时间的原因:5、“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所用修辞方法是,这句的含意是:。
(五)共11分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蛇,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
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
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嗽着。
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
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以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大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
“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
风雪大大了。
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疆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平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叫来!……”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助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
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
他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
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融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雪更大了,风更狂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雪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每空0.5分)①踉()跄()②蓦()然2、第一段中“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水蛇,狂风狼似的嗥叫着”一句是什么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文中第一自然段所涉及到的天气因素有等。
4、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5、精妙的比喻句内涵十分丰富。
文中“像箔片一样贴在身上”主要说明(多项选择)()A.衣服单薄 B .衣服破旧C.军需处长身上落满了雪花D.衣服很亮E.衣服质地很硬F.衣服都冻硬了6、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描写最多的人物是。
7、从文中看来,导致军需处长冻死的原因是。
8、本文情节构思的特点在于()A.在大风雪中艰难行军,有人冻死是必然的。
B.将军认不出军需处长,是因为冰凉和大雪的折磨大大改变了军需处长的外貌。
C.被冻死的不是普通士兵,而是掌管物资却又仅穿着单薄破旧衣服的军需处长,人物形象更为高大。
9、读了这篇小说,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学过的写的“”这两篇小说时代背景相同,主题相似。
(每空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