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4分)1. (4分)(2019·遵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乐派要成为一派,首先就需要,明确自身特点。
儒家音乐美学与道家音乐美学两大传统恰恰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儒道互补”的基本架构,(),便形成了儒、道、释的三维架构。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还形成了另一种三维架构,即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的三维架构,它们分别对应着以“乐通伦理”范导的官方音乐传统、倡导“声无哀乐”的士人音乐传统和走“俗声俗韵”路线的民间音乐传统。
而这三维也不是的,很多时候民间音乐也可以上升到士人音乐层面,文人也可以参与到民间音乐创作当中,这种例证在传统的戏曲音乐里面。
而今,在百年中西融合的基础上,中国乐派的出场获得了历史契机。
这种历史机遇有两个:一个是全球化的语境,另一个是生活的根基。
在全球化的挑战中,留存与强化中国音乐的“文化身份”。
同时,要让音乐向大众生活回归,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实现。
这就需要人们把音乐当着一种审美生活方式。
这才是中国“音乐生活美术”的真谛所在:音乐与生活不即不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A . 追本溯源泾渭分明比比皆是势在必行B . 寻根究底黑白分明俯拾即是志在必得C . 寻根究底泾渭分明比比皆是志在必得D . 追本溯源黑白分明俯拾即是势在必行(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A . 追本溯源泾渭分明比比皆是势在必行B . 寻根究底黑白分明俯拾即是志在必得C . 寻根究底泾渭分明比比皆是志在必得D . 追本溯源黑白分明俯拾即是势在必行(3)在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被整合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也会被中国化B . 被中国化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也会被整合C . 由此再来整合被中国化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D . 由此再来中国化被整合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4)在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被整合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也会被中国化B . 被中国化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也会被整合C . 由此再来整合被中国化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D . 由此再来中国化被整合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5)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被确立。
B . 要通过教育在大众中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明确。
C . 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被建立。
D . 要通过教育在大众中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实现。
(6)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被确立。
B . 要通过教育在大众中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明确。
C . 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被建立。
D . 要通过教育在大众中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实现。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12分)2. (12分) (2016高二下·遵义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小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田茂遇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A . “笛声”,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听觉意象,在本词中渲染了愁苦凄凉的意绪。
B . “老天涯”,写出了诗人浪迹天涯时间之久,流露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C .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落飘洒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 . “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说明下片描绘的是夜晚所见之景。
E . “雕”“马”“黄沙”等都是边塞特有的物象。
这一句再现了风雪狂沙肆虐的边塞之景。
(2)这首词感情丰富,说出词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3. (11分) (2019高二下·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夷弟子。
父僧安,太子中庶子。
智渊初为著作郎,江夏王义恭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诞后军参军。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
及为随王诞佐,在襄阳,诞待之甚厚。
时谘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并与智渊友善。
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者,其江智渊乎!”元嘉末,除尚书库部郎。
时高流官序,不为台郎,智渊门孤援寡,独有此选,意甚不说,固辞不肯拜。
竞陵王诞复版为骠骑参军,转主簿,随府转司空主簿、记室参军,领南濮阳太守,迁从事中郎。
诞将为逆,智渊悟其机,请假先反。
诞事发,即除中书侍郎。
智渊爱好文雅,词采清赡,世祖深相知待,恩礼冠朝。
上燕私甚数,多命群臣五三人游集,智渊常为其首。
同侣未及前,辄独蒙引进,智渊每以越众为惭,未尝有喜色。
每从游幸,与群僚相随,见传诏驰来,知当呼己,耸动愧恧,形于容貌,论者以此多之。
迁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
上每酣宴,辄诟辱群臣,并使自相嘲讦,以为欢笑。
智渊素方退,渐不会旨。
尝使以王僧朗嘲戏其子景文,智渊正色曰:“恐不宜有此戏。
”上怒曰:“江僧安痴人,痴人自相惜。
”智渊伏席流涕,由此恩宠大衰。
出为新安王子鸾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加拜宁朔将军,行南徐州事。
初,上宠姬宣贵妃殷氏卒,使群臣议谥,智渊上议曰“怀”。
上以不尽嘉号,甚衔之。
后车驾幸南山,乘马至殷氏墓,群臣皆骑从,上以马鞭指墓石柱谓智渊曰:“此上不容有怀字!”智渊益惶惧。
大明七年,以忧卒,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江智渊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B . 古时说“死”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江智渊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C . “太守”一职,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D . “游幸”泛指帝王或后妃出游;“华清官”,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杜牧曾作《过华清官绝句》寄以讽喻。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B .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C .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D .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B . 古时说“死”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江智渊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C . “太守”一职,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D . “游幸”泛指帝王或后妃出游;“华清官”,是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杜牧曾作《过华清官绝句》寄以讽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江智渊聪明机智。
刘诞要叛乱之前,江智渊看出他的阴谋,请假预先离开了他;刘诞叛乱事发后,江智渊被朝廷任命为中书侍郎。
B . 江智渊才华出众。
他爱好文学,文章词采清新丰富;得到皇帝赏识,参加皇上私宴,他总是大臣中最突出的。
C . 江智渊门孤援寡。
朝廷贵官中又没什么人引荐江智渊,所以只是被授予担任尚书库部郎这样的官职,他很不高兴,因而决不拜谢。
D . 江智渊刚直不阿。
皇帝曾经命江智渊拿王僧朗来嘲笑戏弄王僧朗的儿子王景文,智渊严肃地拒绝了,世祖骂江智渊父子都是痴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江智渊聪明机智。
刘诞要叛乱之前,江智渊看出他的阴谋,请假预先离开了他;刘诞叛乱事发后,江智渊被朝廷任命为中书侍郎。
B . 江智渊才华出众。
他爱好文学,文章词采清新丰富;得到皇帝赏识,参加皇上私宴,他总是大臣中最突出的。
C . 江智渊门孤援寡。
朝廷贵官中又没什么人引荐江智渊,所以只是被授予担任尚书库部郎这样的官职,他很不高兴,因而决不拜谢。
D . 江智渊刚直不阿。
皇帝曾经命江智渊拿王僧朗来嘲笑戏弄王僧朗的儿子王景文,智渊严肃地拒绝了,世祖骂江智渊父子都是痴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侣未及前,辄独蒙引进,智渊每以越众为惭,未尝有喜色。
②见传诏驰来,知当呼己,耸动愧恧,形于容貌,论者以此多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侣未及前,辄独蒙引进,智渊每以越众为惭,未尝有喜色。
②见传诏驰来,知当呼己,耸动愧恧,形于容貌,论者以此多之。
4. (9分) (2019高一下·诸暨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填然鼓之A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 弃甲曳兵而走(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 .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