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大 众 文 艺135摘要: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

而本文将对彩陶纹饰作深入探析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纹饰;艺术法则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B一、仰韶彩陶的发现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陶器,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仰韶文化出现在距今大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最早发现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称为仰韶文化。

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二、仰韶彩陶纹饰的题材与内容仰韶彩陶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功能,无论是陶器的造型还是纹饰。

陶器是以土作为材质进行的立体造型,这个过程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容量,而实际彩陶的基本造型圆形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

自然界中的太阳、树干、鸟蛋等都是圆形,人类接触得最多,制作方便、实用方便,圆就成了陶器的主要造型。

而彩陶的纹饰主要是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从制作工艺方面来讲,应该是现有造型后有纹样,而从欣赏角度来讲,造型和纹样的作用是相互的。

装饰的纹样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纹样只是器物的增加美感的方式之一,但造型却决定了纹样出现物质条件或者环境,或者说纹样并不是单纯的在器物表面进行的绘画,纹样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要结合器物的造型,结合当时的生存环境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来共同看待。

所以对于仰韶彩陶纹样的题材与内容的分析还要结合器物的造型来认识。

以下对彩陶纹饰所出现的题材进行了大致的归类。

1.巫术与图腾仰韶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缺乏相应的生存能力,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率与生存都十分低下。

同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对自然界当中的事物不了解,对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一些动植物产生一些幻想,并把自己的幻想当作一种真实,把一些与自己生活发生联系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当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护神,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事物产生一种崇拜心理,2.动物(鱼、鸟、蛙)鱼纹和蛙纹,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

鱼和蛙作为一种多子的动物,代表的是生殖的能力。

原始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能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将这两种动物大量运用在彩陶器物上,蕴含了他们对与生存的渴望。

对于蛙,原始人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娃的崇拜后来演变为能够驾驭洪水、战胜水患的神力无比的蛙神,为了能够增强蛙神驾驭洪水的能力,又在蛙神身上画上越来越多得腿。

3.植物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花卉、果实的植物主题所反映的是彩陶纹样生殖的基本主题。

生命短暂,生育存活是原始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纹样当中会出鱼和蛙这样多子高产的动物,同时花卉、果实乃至种子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思想,4.几何形彩陶纹样的图案有大量的几何纹样,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及渔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

也有动物演变而成的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鸟纹演化成螺旋纹),蛙纹演化成波浪纹。

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三、仰韶彩陶纹饰的特点1.简练却富有情趣原始人类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点线面等要素的组合,但在彩陶纹饰中却恰恰成了重要的组成要素。

点、线、面的出现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物象的凝练,是原始人类情感的抽象表达。

彩陶纹饰的图案是源于自然的,他们将自然物象经过自己情感抽象化,或者说这些图案就是他们情感外化的符号。

彩陶纹饰的造型基本元素为点、线、面。

彩陶纹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几乎都与自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是原始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

河水的波浪及漩涡形成的曲线的波纹线条及漩涡线条,对花朵的观察形成的花瓣纹,及对花瓣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形成的二方连续图案。

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却用这些抽象化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情感。

他们用线条表现出的纹饰图案简练而富有情趣,显得拙稚而又质朴。

2.纹样与器形的完美结合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的形态是以各种圆形为最多,果实、树干、鸟卵、太阳、月亮等,必然在原始社会人们思想上留下印象。

在进行造物活动中自然会流露出来,制作出各种以圆形为基本形的陶瓷造型来。

彩陶装饰纹样的部位是由彩陶的造型决定的,彩陶造型的大腹小底或大口小底。

在使用的时候,这种小底收足的器皿,便于捧拿移动。

原始社会还没有桌子,器皿都是放在地上的,纹样总是装饰在视觉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主题花纹装饰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和上腹部彩陶盆和钵的内表面部分,次要花纹装饰在不大显眼的位置,既方便了观赏,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纹样绘制。

放在地上观看是从侧上方进行的,因此腹部以下常常没有纹样装饰,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这和以满为美的装饰是不同的,是符合装饰规律和原则的。

3.丰富的想象力彩陶纹饰既有装饰性,又有象征意义,仰韶时期的彩陶纹饰显示着原始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拜和观物取向的方法,反映着他们力图掌握自然物象特征的执著。

纹饰中创作者借助于线的勾勒追求美的目的。

彩陶纹饰图式丰满圆润、飞动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人的精神的健康乐观、奋发向上。

或直或弧,或疏或密,或静或动的线条,反映的时创作者的自由创造的精神。

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和“鹤鱼石斧”图,都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典型图式。

前者是人面与鱼纹组合,后者是鹤、鱼与石斧的组合。

他们打破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按照创造者的心理需要,重新组合了表现对象,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艺术真实。

“原始先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经过组合变形而表达较为复杂的意蕴,是原始先民已经意识到的一种表达方式。

4.纹饰从写实到写意的抽象过程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时期,大体上讲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向抽象转变的过程。

半坡时期的彩纹,分象生性花纹和图案花纹两类。

象生性花纹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申洋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 河南 郑州 450000)艺术与人文大 众 文 艺大136摘要:壮锦承载和演绎着壮族的民族文化、情感价值和审美感受。

90年代以来,壮锦整体上呈现了式微的态势,其传承母体、传承者和传承方式都发生了变更,壮锦的保护工作被纳入了政府、学界、商家和传承者的框架之中。

关键词:壮锦;传承;保护岭南织锦技艺的文化因子可溯源于汉代,后经漫长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壮锦逐渐成为壮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事项。

当下,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中,壮锦整体上呈现了式微的态势。

因此,反思壮锦的衍生历程、探究壮锦传承困境和提出壮锦保护思路,将成为理解壮锦文化事项的有效途径。

一、壮锦的历史溯源壮族生息于岭南,起源于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支系,经长久历史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貌,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艺术。

壮锦即为其中代表。

班固在《后汉书•南蛮记》记载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汉代便能织出五彩斑斓的“斑布”。

据此可以推断,广西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在进入各种汉文典籍文献之前早已出现,至少不晚于汉代。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随着中原汉民族织锦技艺和桑蚕养殖技术向西南地区的传播,广西的织锦技艺飞速发展。

唐代李延寿在《北史﹒僚传》便记载曰:“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

”宋元时期是壮锦发展的重要时期,广西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真正的壮锦开始出现。

宋代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中记载广西蛮人“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青花斑布。

”元代费著在《蜀锦谱》中记载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成都设置锦院时,所织之物即有广西锦,其图案多样,色彩佳丽。

明清时期,壮锦进入发展繁荣时期。

壮锦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成为皇室贡品,而且成为壮族民众普遍享用之物。

明代顾炎武在其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男女服衣皆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但领袖用无色绒线绣花于上。

”及至清代,关于壮锦的记载颇多。

清代的沈日霖在《粤西琐记》记载:“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斑斓,与缂丝无异,可为裀褥,凡贵官富商,莫不购之。

”清光绪年间《归顺直隶州志》载:“土锦以丝杂锦织之,五彩斑斓,葳蕤陆离,真杜诗之海图波澜,天吴紫凤也。

”清乾隆年间《柳州府志》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无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则觉粗粝,壮人贵之。

”壮锦流行的程度和工艺的高超可见一斑。

民国时期,壮锦文化在民间进一步发展。

民国《武鸣县志》记载了壮锦与壮人婚俗等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诗云:“百辆将来锦段鲜,画堂萧鼓正喧阗;黑箱未必多男祝,一幅花巾早挂肩。

”20世纪50年代,靖西、忻城、宾阳等壮锦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成立了壮锦生产合作社。

壮锦文化的现代变迁开始发生。

80年代,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壮锦出现了短暂的辉煌,壮锦的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及影响等不断扩大。

如自治区曾多次拨款给忻城壮锦厂,扶助其革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而在民间,织锦之声也不绝于耳。

及至90年代,壮锦文化开始衰落。

从以上对壮锦文化的追溯,我们不仅清晰的看出壮锦文化的发展和嬗变历程,而且可以了解到壮锦文化的内涵。

其一,壮锦与壮族民众的婚姻、服饰等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民俗的特质。

其二,壮锦被壮锦民众所珍视,凸显了壮族民众的情感价值。

其三,壮锦工艺精巧、图案炫丽,富有审美特质。

尽管壮锦文化流风已逝,但它对于壮族文化记忆的延续,对于壮族民众情感的维系,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织锦技艺的贡献,都彰显了其现代价值。

二、壮锦的传承现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短暂的发展辉煌后,壮锦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昔日在红水河流域和左右江流域普遍盛行的壮锦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正在从现实中慢慢的消逝。

(一)作为传承母体社区的解体“地区社会或其内部的复数社区,可被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间传承得以滋生、扎根和延续的社会土壤、基本条件和传承母体。

”〔1〕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作为传承母体的社区;传承母体的社区一旦解体,文化传承就会出现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现代化犹如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各民族的基层社区遭遇了被消解的命运,其文化的存续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地理位置边缘和文化处于边缘的壮族同样也无法幸免。

壮锦的传承与发展谭莹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纹等动物形象,其中以鱼纹的数量多,变化大,形象也逼真,其组合有单体和复体两种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