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思想: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4.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2.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1.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2.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提问: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
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汇报。
(繁殖新的植物)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你有什么问题?(先发芽,然后慢慢长大。
)2.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件(1)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2)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让学生充分发言。
)(3)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设计实验方案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①讲述: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实验呢?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同学们设计实验的思路很好。
要证明种子萌发与某个条件是不是有关系,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验证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可以把种子分成两组:第一组种子首先用水浸泡,在实验过程中始终用湿布覆盖(每天往布上洒少量的水),保持湿润的环境;第二组种子不用水浸泡,在实验过程中既不加水也不用湿布覆盖,始终处在干燥的环境;把两组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盘子里都不放土,把盘子同时放在阳光照射下的温暖地方。
观察哪组种子能萌发,哪组种子不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
播放录像“种子萌芽实验”⑥讨论: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A.假如第一组种子萌发了,第二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B.假如两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方案2:研究种子萌发与空气是否有关系①讲述:要弄清种子萌发与空气有没有关系,应该怎样实验呢?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要验证种子萌发是否与空气有关系,必须把种子放在有空气与无空气的不同环境中进行对比,同时要使水、温度等条件相同。
可以这样实验:取两根筷子,用细线在每根筷子上捆一粒蚕豆或菜豆的种子,把捆有种子的筷子分别放入1号杯和2号杯。
往杯中倒入水,使1号杯中的种子完全没入水中,由于水中的空气很少,这粒种子可以粗略地看作是处在有水而没有空气的环境中;使2号杯中的种子下半部浸在水中,上半部在空气中,这样,这粒种子就处在既有水又有空气的环境中。
把两个杯子同时放在温暖的环境中,每天向2号杯加适量的水,以保持实验开始的状态,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的蒸发影响对比的条件。
观察哪个杯中的种子能萌发,哪个杯中的种子不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
⑥讨论: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A.假如2号杯中的种子萌发了,1号杯中的种子没有萌发,这说明什么?B.假如两个杯中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方案3: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①讲述:要弄清种子萌发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应该怎样实验呢?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要验证种子萌发是否与温度有关系,可以这样实验:把用水浸泡过的种子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用湿布覆盖;第一组放在温度非常低的地方,例如室外(多数地方冬季室外气温在10℃以下)、地窖或冰箱里;第二组放在温度非常高的地方,例如放在火炉的炉盘上或很热的暖气片上;第三组放在温度适中的地方,例如10℃~20℃的室内。
观察哪组种子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
⑥讨论: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A.假如第一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B.假如第二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C.假如第三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D.假如三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方案去研究。
备注:这节课只讲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及讨论留在下节课。
3.巩固应用[1]讲述:这节课,我们首先对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了推想,然后又研究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查明种子萌发是否与水、空气、温度有关系。
[2]提问:在设计种子萌发与某个条件是否有关系时,应该注意什么?[3]播放种子萌发的实验录像。
板书设计:第一课小苗的诞生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根据经验猜想种子萌发需要以下条件:①适宜的温度②适当的水分③空气2.设计实验方案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方案2:研究种子萌发与空气是否有关系方案3: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第二课时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种子萌发过程图。
②学生准备:课下做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
上课时,把萌发的种子和观察记录带到学校来。
教学过程:(一)导课1.检查学生课前实验和观察记录情况。
2.讲述:这节课,我们根据大家观察、实验的结果,进一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1.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1)讨论:①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你是怎样实验的?②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你是怎样实验的?③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与温度是否有关系?需要什么样的温度?(适宜的温度)你是怎样实验的?④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你是怎样实验的?⑤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土壤?你是怎样实验的?⑥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课前的实验完成得很好,既认真又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
(如有不足之处,根据实际情况指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2.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过程(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实验验证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过程中还仔细地观察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并做了记录。
现在,把你们的观察结果相互交流一下。
(2)汇报观察结果:①×月×日,种子有什么变化?(要具体形象地进行描述。
)②你在观察中,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3)讨论: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实验中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那种子萌发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4)教师小结:(出示种子萌发过程图。
)教师:同学们不但实验做得好,观察记录也很好。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长出胚芽四个阶段。
以后,胚根长成植物的根,胚芽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3.阅读科学在线。
★拓展活动:制作种子标本盒(1)观察教师出示种子标本的成品供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按照怎样的标准给种子分类?(提示:可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标准分类)(2)提问:自制种子标准盒应放哪里保存?为什么?巩固应用1.讲述:这节课,我们明确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2.(播放种子萌发的录像)请你边看录像边记录如下问题的答案。
(1)种子萌发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是怎样的?(3)为什么冬季生豆芽时必须把盛豆子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北方农村多放在热炕头上,还盖上棉被。
)(4)为什么收获的粮食必须晒干之后才能入库贮存?板书设计: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2.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长出胚芽四个阶段。
拓展活动:制作种子标本盒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
(内容见文本素材)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1.认识三种土壤(1)观察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