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建议

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建议

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建议
刘迪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和强化首都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

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果和空间结构,使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对于增强北京队周边地区辐射带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坚持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积极稳妥推动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调整疏解,功能疏解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推动非首都功能的体制还不够顺畅;二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承接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条件还存在差异。

疏解非首都功能,需要从调动相应企业和人群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变被动为主动,需要北京和承接地共同努力。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需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应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的立法进程,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执行层面打造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企业、人才的自行聚集。

二是提升周边地区生态文明程度。

加强京
津冀三地交通、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同时承接地要注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规划配套,强化市政市容和城市绿化建设,切实缩小与迁出地的差距,有效提高承接地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幸福指数。

三是给予优惠政策。

在户籍、税收、贷款、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

制定跨区企业资格认定和人才资质互认机制,建立能够衔接上的社保制度,解除企业、人才迁移的后顾之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