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总结

温病学总结

单项60* 多选10*1 填空10*1 名解5*2 问答2*5 2*10 病案1*10绪论(时间特点阶段)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着――《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

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10、学派形成的要素: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一定的人数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共有的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四、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分类温热类温病(有热无湿):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温病(有热有湿):湿温、暑湿、伏暑2、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和伏邪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可能名解3、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黑体重点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着;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四、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填空,多选为主)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二、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什么叫卫气营血辨证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表三、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什么叫三焦辨证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表临床上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一、常见症状:1、发热(重点九种证型)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身热夜甚(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身热肢厥、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低热(热势地位,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症。

温病后期,邪少虚多,内生虚热的表现)2、汗出异常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3、口渴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4、神志异常(重点原因:心藏神主血,营气通于心,故邪热扰心或深入营血,多表现神志异常)烦躁不安(热扰心神)、神昏谵语(闭证、实证)、昏聩不语(痰热阻闭心包)、神志昏蒙(湿热类病症热郁于气分,多重在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神志如狂、神情呆钝5、痉实证、虚证(名解: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又称“动风”。

临床分为虚痉和实痉两种)6、厥脱热厥、寒厥、亡阴、亡阳二、辨斑疹、白培重点观察色泽: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深红紫赤——热毒极盛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色黑隐隐、四旁色红——火郁内伏,气血尚活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红黑颜色加深,病情加重辨别形态: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热毒外泄(顺证)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热毒锢结(逆证)注意分布:稀疏均匀——热毒较浅(预后良好)稠密融成一片——热毒深重(预后不佳)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多见”“宜见”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不宜多见”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结合脉证:热势渐降、神志清宁——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重视动态变化:如斑疹色泽由红紫紫黑逐渐加重,反之则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紧缩有根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融合成片热毒转盛之象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三、辨舌(注意集中特殊的舌)辨舌苔、舌质两部分内容四、验齿五、察咽喉六、诊胸腹、切脉象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 3、急救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的治法)――作用为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香薷、银花、连翘、扁豆花、厚朴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鼓9克建泽泻克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桑杏汤中象贝宣,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1.正虚未复、2.余邪未尽、3.复证治法——劳复征(刚好,过早劳作重新发热)、食复征(刚好,拼命吃又复发)、感复征(刚好,又中招染了其他新邪))第六章温病的预防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二. 及时诊治,控制传染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熏蒸,喷滴,中药,食物预防法)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第一节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发病较急,初起见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症;3、传变迅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辛散凉泄,透邪外达注意辨别证偏于卫表抑或偏于肺经1、邪袭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热入气分(邪热壅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肺热移肠;阳明热盛;阳明热结)3、热入心包(热陷心包;内闭外脱)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第二节春温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的急性热病特点: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临床表现: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症状,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肾阴阴亏为着4、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初期:辨在气在营;后期:辨有邪无邪,邪多邪少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小心多选)1、气分郁热――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黄芩、大枣、甘草、芍药2、卫气同病――解表清里――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清营泄热――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