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有我国其历史的沿革,有我国至今还在基本维持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而造成的,还有诸如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历史沿革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执行增长第一的经济政策,高环境成本的工业不顾环境承受能力而片面增长,并且在工业结构上严重失衡。
2、以粮为纲政策。
在农业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引起了大面积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和围湖造田,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追求农业高产导致化肥的使用越来越多。
化肥的大量使用引起了中国南方的一些湖泊出现富营养化问题,氮化合物进入含水土层则可能危害健康。
3、“大跃进”。
大跃进期间,一大批设备简陋、效益低下的小炉窑、小电站、小水泥厂蜂拥而上,浪费严重,经济效率恶化,工业“三费”放任自流地排放,许多城市的工业区(大多数是农村地区)出现烟雾弥漫、污水横流、废物遍地的局面,环境污染迅速蔓延。
4、“三线”建设。
在“三线”建设中,许多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的工厂建到深山峡谷中,由于扩散稀释条件差,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许多排放量很大的工厂将废水直接排放,使天然水系变成臭水沟。
5、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负效应。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全国只有少数几个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降尘、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超标现象相当普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生活污水大幅增加,这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首要原因。
固体废物对城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6、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带来的负面效应。
最近十多年以来,中国环境还受到乡镇企业快速增长的影响。
在同一产业中,乡镇企业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城市企业,而且由于技术和管理落后,某些污染物的排放已占到相当的比重。
(二)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深层原因1、长期的城乡分割,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村,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
2、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贫困的处境强化了广大农民谋求发展的动机,在缺少人力资本以及适当发展途径的情况下,很多农民不得不走资源消耗型的发展之路,以非持续的方式掠夺性地利用土地和森林资源,从而直接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失、缺水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环境质量的下降又反过来制约了农民摆脱贫困。
3、在二元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农业是主要产业,相当多的人是以农业为生的。
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难度。
农村土地制度没有根本变革,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仍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
这种土地利用状况在加剧农村环境污染的同时,又严重制约着污染的有效治理。
4、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这是农村环境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中国的环保工作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
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3]。
(三)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未能得到改善的原因分析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如何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法规以防治农村环境污染还没有具体的计划。
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对付新的污染问题。
3.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受限。
4.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没有象城市的那样制定优惠政策,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5.当前污染防治没有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设计治理模式,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4]。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在过去我们很难把这句话与田园村庄联系到一起,而今天这句话却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最真实的写照。
在刚刚召开的“两会”上,委员们把目光聚焦在关系民生的农村环境问题上,为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鼓”与“呼”。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案》,对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一组组详尽的数据都是对我国农村严峻的污染现状敲响的警钟。
吴晓青概括了我国农村污染的现状,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群众健康与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了解,我国化肥与农药使用量均居世界首位,利用率却不高;我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3倍;小城镇与农村聚居点产生大量生活污染,“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导致的工业污染很严重;许多大中城市郊区与农村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存放地,占用与损毁的农田达200万亩;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很大,造成的农业林经济损失也很大。
我国目前有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的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环保总局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以减缓农村污染问题的加剧。
吴晓青介绍说,环保部门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新建项目一律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实行淘汰制度。
国家环保总局共计关闭小造纸、小玻璃、小农药等“十五小”企业6万多家;为控制农村的面源污染,发布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的标准、规范。
从2002年开始实施可持续农业示范项目,在北京市延庆县等北方地区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标准》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中央财政2003~2006年安排了5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资助中西部地区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2004处,形成畜禽粪便年处理能力4600万吨;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程,已命名425个全国优美乡镇、320个生态示范区、6个生态县(市、区);此外,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将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调查工作。
应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实施“重点保护、集中整治、全面提升”三大战略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已经全面实施。
为打造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新农村,吴晓青建议:第一,完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抓紧拟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与标准,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二,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第三,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
农村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镇安排专人从事环境管理工作。
第四,严格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第五,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十一五”期间重点完成8项工程:完成1万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300个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设500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完成500个各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污染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配置;建设10个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新建300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成2000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与1万个文明生态村;加强200个县的环境监测、监管与宣教等环保能力建设。
第六,制订鼓励政策,引导多方参与。
尽快研究制订以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动更多资金流向农村环保领域。
中国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净化“城市餐桌”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王丽丁文杰孟华李建敏)“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交叉污染正在成为中国环保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中部城市长沙,农村环境污染曾日趋严重,点源、面源污染共存,生活和工业污染叠加,城市污染加速向农村转移。
据湖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调查,长沙每年农村污染物排放中,仅畜禽养殖污水就达8000万吨、化学需氧量13.5万吨,是城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2.5倍;产生生活垃圾147万吨,为城市的1.6倍。
一些村民形象地说农村环境“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近几年中国城市普遍加强环境监管,许多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立足,开始向郊区和农村转移,一些城郊地区也开始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的堆放地。
据环境保护部的一项统计,中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
专家提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大部分投到了工业和城市,农村环境保护被长期忽视。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军峰说,各种污染不仅影响到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但与城市环境治理比较,农村污染点多面广,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淡薄,污染的责任主体不明,治理难度更大,而后果更为严重。
面对农村环境难题,长沙市开始在中国率先启动“农村环境整治工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村民自治、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农村污染治理新模式。
“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环境治理将很难成功。
”长沙市环保局局长黎建说,这项改革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建立一个环保村规民约、一个村级环保促进会、一个环保宣传栏、一个环保规划、一个环保合作社。
经过3年多推广,600多个村成为农村环保自治村,农村污染从以前的“有人怨、无人理”到如今的“自我约束、村民自治”。
浏阳市葛家乡金塘村虽然养猪大户很多,但房前屋后却十分干净整洁。
“要在3年前,这里还是前屋养猪后屋住人,屋前屋后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村支书王乐定说,以前村里“家不来客、客不喝茶”,可这几年,金塘村制定了“村级环保规划”“环保村规民约”“村级环保促进会”“村级环保听证会”,大家都自觉执行环保规划,全村设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
2009年4月,长安组村民余仁庭曾申请在家门口扩建一个存栏200头的猪场,村级环保促进会组织左邻右舍,召开“环保听证会”。
由于是限养区,申请设址下方不远处有4口水井,与会的4户邻居一致反对,余仁庭的猪场扩建计划不得不就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