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七中高三---------世界古代史背诵讲义政治史—思想史古代希腊罗马※主题解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民主法治与人类文明发展;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共和国与帝国,公民与万民;法治、民权与立法规范;暴力、道德与法律的治理一、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①希腊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其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基础②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的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其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③小国寡民下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拥有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限制君主专制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素质,是其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A.自然地理条件——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①山岭水域分隔出小块陆地→促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独立自主的城邦精神②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粮食生产但刺激了工商业发展→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③海洋资源条件优越→推动了海外贸易海外殖民的扩展→自由开放的民族性格B.社会历史条件——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与城邦公民(a)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城邦制度的实质即公民集体)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突出特点)②政治上彼此分立,文化上又保持认同(多元一体)③公民集体的集体治权(民主政治、城邦的精髓与实质)④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历史成就)(b)古希腊的城邦公民①城邦公民的地位(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范围(城邦中的成年男性公民—祖籍城邦、有一定财产、成年男性。
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除外)及其权利(参与城邦行政、司法等事务)②城邦公民的基本素质(有参政能力、珍视自由平等、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解读自然地理环境为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不能说起着决定性或直接的作用;雅典民主是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觉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素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二)、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奠基原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奴隶制工商业发展;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壮大;梭伦通过改革调和雅典公民内部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内容: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公民集体政治:按财产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权利与义务相适应(有利于工商业阶层,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力)新设四百人会议——新的行政机关新设陪审法庭——新的司法机关特点:中立政策意义:改变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初步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解读民主政治的基础:城邦公民与制度建设(人与制度)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6年)--确立原因:继续进行民主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内容:新划十个行政选区——地域取代血缘,削弱贵族影响;新设五百人会议——行政权力加大,民主基础扩大新设十将军委员会——新的军事机关制定陶片放逐法——民主的法律保障(针对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但也易被利用滥用民主意义:以新的地域组织取代原始的血缘组织,打破贵族对政权的控制;雅典所有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公民民主体制建立,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雅典国家最终形成※解读独立意志的公民、民主制度建设与法治精神(三):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公元前443年)--黄金时代原因:雇工贫农(平民)为希波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内容: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开放,抽签产生--公民权利范围扩大,参政机会平等公民民主政治机构权力充分--公民权力充分实现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执掌最高权力陪审法庭(民众组成)执掌司法新设津贴制度--公民参政(尤其是低等级的贫困公民)的物质保障新设观剧津贴—提高公民素质意义:普通公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雅典民主化程度加深,雅典民主制度进入黄金时期※解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程度及其主权在民的实现(四):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意义与局限性1、雅典民主政治本质与特征:本质:公民集体的民主特征: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抽签选举、轮流坐庄、权利平等、形式多样、得失并存 2、历史评价:积极性:促成了雅典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兴盛;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局限性:仅限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民主的范围—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除外);其直接民主制(民主的性质—建立在对奴隶专政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也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且容易导致民主的极端化(如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解读民主是一种制度、是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理解雅典民主制中少数人民主与多数人民主的概念二、罗马法(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并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逐渐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多个民族。
※解读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主要调整罗马公民(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帝国时期的罗马法主要调整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扩展至罗马帝国治下的各族人民。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历史背景:罗马是古希腊公民民主政治的继承者,以法治手段调整社会关系是其传统;罗马社会的发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推动着罗马法的积累和完善2.发展进程:(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背景: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内容庞杂,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和一些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作用: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贵族让步是因为平民是古罗马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地位: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刻于十二块铜板上,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但非世界第一部),也是罗马公民法的组成部分(2)公民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背景:形成于罗马共和国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过程中,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特点:发展起点:《十二铜表法》适用范围:罗马共和国公民(平民和贵族)法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操作执行: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作用: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权益得到保护,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3)万民法(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公元3世纪逐步取代公民法)背景: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公民法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突破公民法的局限,又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特点:适用范围:罗马境内各族人民法规内容: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操作执行:简洁灵活、实用有效作用:较好的理顺了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维护了社会稳定(法律的维系)(4)《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概况: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整体评价:进步性:①有利于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提高官吏办事效率、规范其从政行为、保护商业利益、调节社会矛盾)②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③罗马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局限性:①从根本上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②对罗马帝国境内被征服的民族而言其万民法的本质也是一种民族压迫※古代罗马法的一般分类按照法的表达形式为标准:习惯法和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属于成文法)按照法的适用范围为标准:公民法和万民法(《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按照法的规定内容为标准:实体法(公民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和程序法(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的法律诉讼程序)(《十二铜表法》既有实体法内容也有程序法内容)按照法的调整关系为标准:公法(国家事务和规范公共权力的法)和私法(有关私人及其家庭关系的法)(公民法有公法规范也有私法规范)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一)、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叶)历史背景:①经济因素:古希腊城邦工商业的发展②政治因素: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③人的因素:古希腊城邦平民地位的提高智者涵义:古希腊城邦中以传授雄辩术和修辞学(城邦公民政治技能)为生的教师代表人物:普罗塔(泰)戈拉(约公元前481-前411)思想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即把个人而不是把神当作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个人的感觉而否定神的意志,进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历史影响: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滥觞);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普罗泰格拉是其先驱(二)、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年,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但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历史背景:①古希腊雅典城邦制度由鼎盛逐渐走向衰落②智者学派重视个人作用,但忽视社会道德哲学地位: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由研究自然到研究人本身思想主张: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一说“知识即美德”),即反省自己的生活、完善自己的灵魂,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得,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历史影响:第一次在哲学上关注人本身,其崇尚理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深远影响(启蒙运动的先驱与战友)※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之异同相同之处:都关注人、强调人的价值;都否认绝对权威、强调理性不同之处:智者学派注重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苏格拉底注重追求真理,重视完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