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现代定义及其认识:①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③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④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3. 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基本);②比较的观点(核心);③概率论的观点(特点)。
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的疾病的病因。
<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4.疾病的三间分布:以疾病频率为测量指标,来描述与分析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简称“三间分布”第二、三章疾病的分布和描述性研究1、发病指标⑴发病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 =100%,1000‰……⑵罹患率: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 =100%或1000‰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观察的时间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⑶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2、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对例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升高降低病程延长患者寿命延长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病程缩短病死率增高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病例迁出健康者迁入治愈率提高患病率=发病率×病程3、死亡指标⑴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k =1000‰或100000/10万⑵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
病死率= 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100%4、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包括散发、流行和暴发。
①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适用于较大范围地区。
②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在发病率水平。
③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暴发。
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现况调查1、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2、现况研究的特点: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②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③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⑤相关因素的选择与解释有一定限制。
3、现况研究的目的: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②提供病因研究的线索③确定高危人群④评价疾病检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⑤用于社区卫生诊断⑥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4、现况研究的种类:<1>普查 <2>抽样调查(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其中分层抽样误差最小,整群抽样误差最大。
5、确定样本含量的决定因素:<1>预期现患率P<2>允许误差d<3>显著水平α5、现状调查研究的优缺点优点:①常用抽样调查,结果有较强推广意义②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具有可比性③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缺点:①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②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③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
6、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生态学谬误。
第四章队列研究1、队列:指有共同特征或共同经历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2、暴露: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
3、基本原理:①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与非暴露组(Ē)②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4、主要特点:观察法;设立对照;符合时间顺序;由因到果5、研究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步骤:①确定研究因素②确定研究现场③确定研究人群④确定样本含量⑤确定研究格局⑥混杂因素的确定⑦调查表格的设定⑧资料收集与随访6、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非暴露人群或全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 0;暴露人群与对照人群疾病发病率之差P 1-P 0;第一类错误概率α;把握度(power) 1-β7、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病例 非病例 合计 暴露组 a b a+b=n 1 非暴露组 c d c+d=n 0 合计a+c=m 1b+d=m 0a+b+c+d=t暴露组发病率=a/n 1 非暴露组发病率=a/n 0 8、相对危险度意义E 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Ē的多少倍; RR 值 暴露的效应 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RR 值离1越远,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越大9、归因危险度 AR=I e -I 0=a/n 1—c/n 0意义:①E 与Ē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②AR 值 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1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AR%= (I e -I o )/ I e ×100%意义 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11、人群归因危险度 PAR= I t -I 0意义:暴露人群与一般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率的大小10n c n a I I RR e ==PAR值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12、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PAR%=P e(RR-1)/ =P e(RR-1)+1意义: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13、常见的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14、队列研究的优点:①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②直接估计危险度;③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④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⑤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⑥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缺点:①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②易发生失访偏倚;③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④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⑤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1、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追溯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病例对照研究特点:①观察法②设立对照③回顾性,由果到因的研究④不能验证病因3、研究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与对照匹配;4、选择病例的要求:①诊断可靠,使用金标准②选择确诊的新病例5、对照的选择:原则候选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就能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
6、样本含量的估计有关估计:①人群中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率②RR的近似值 OR值(查阅文献或预调查获得)③α值④把握度7 OR计算与可信限的估计及意义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OR 与RR一样,优势比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前提条件:①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很低②病例对照研究中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好,则OR值就很接近甚至等于RR值8、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混杂偏倚9、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①特别适用于少见病、罕见病的研究;②省力、省钱、省时间,并易于组织实③还可用于疫苗免疫学效果考核及暴发调查等;④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⑤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①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②选择偏倚难以避免③暴露与疾病时间先后难以判断,信息真实性差;④存在回忆偏倚⑤不能测定暴露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10、OR:比值比: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OR=(a/c)/(b/d)=ad/bc⑴OR特点:与RR一样,优势比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⑵如果能满足2个条件 OR≈ RR ①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很低②病例对照研究中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好⑶OR 95%CI= ⑷比值比的意义当OR=1时,表示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联系。
当OR >1时,表示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正”的暴露与疾病联系,暴露因素是一种危险因素当OR <1时,说明存在“负”的暴露与疾病联系,暴露因素是一种保护性因素11、个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 <1>暴露与疾病有无关联:b+c>40时 2χ=22)()(c b c b +- b+c<40时 cb c b +--=22)1(χ<2>12偏倚种类:⑴选择偏倚 :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
这种偏 倚常发生在设计阶段。
⑵信息偏倚: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2/96.11χ±OR表5-5 1:1配对研究中疾病与暴露的关系病例对照 有暴露 无暴露 合计 有暴露 a b a+b 无暴露 c d c+d 合计a+cb+da+b+c+dbc OR =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