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4第一单元。
本节课主要包括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以及硫酸的形成。
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氯、溴、碘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上的一个进一步深入,也为硫酸的制备的学习做了一个知识性和结构性的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从教材的安排结构上来看,教材首先简单指出了二氧化硫与酸雨形成的关系,接着通过三个探究性实验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之后,教材又具体介绍了酸雨形成、危害以及治理。
可以说,这样的安排顺序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说学情
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氯水漂白性的原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此外,学生此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实验的方法,所以本课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说目标
那么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并结合高中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上的相关内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与用途,能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知道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掌握酸雨形成的原因,简单地知道酸雨的危害以及治理办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学会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并能从实验中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酸雨形成、危害、治理的探究,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说重难点
那么根据以上的这些目标以及课程标准上的建议,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酸雨的形成、危害和治理。
由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原理是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这与氯水漂白性的原理不同,学生就比较容易混淆起来,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
为了使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本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以及实验法。
说过程:
那么综合以上的分析,并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我把我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那我会播放一段造纸过程中用二氧化硫漂白的视频来创设情境,并提问,为什么纸张虽然经过了漂白,但放置时间久了还是会变黄,这与二氧化硫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那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就将学生的兴趣引
到了本课的学习上,而通过提问,就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硫。
导入之后,开始本课的新知探索,这里我主要安排了4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那我会展示一瓶二氧化硫气体,让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认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接下来呢,我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槽中并晃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氧化硫溶于水,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据原有知识,通过自身的同化顺应,获得新的知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
探究活动二: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结合二氧化硫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进行二氧化硫与品红反应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小组讨论,得出二氧化硫漂白是因为产生了不稳定的化合物。
接着,我再用这个知识点解释纸张变黄的原因。
接下来,我会通过ppt展示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应用于在食品业的图片,进一步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sts教学理念。
探究活动三,那这个过程我也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依据书上的介绍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通过这个过程,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探究活动四: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化学家、企业家、市长、普通市民的角色,从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进仪器设备、从身边小事入手治理酸雨等角度展开讨论。
那么这个探究活动呢,就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酸雨的认识就更为深刻,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本课的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课重点进行梳理。
至于形成性练习,我会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来考察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掌握情况。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在教学设计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特色:将SO2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实验探究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
将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并且将三维目标溶合于探究的过程中,以期达到有机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
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
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三、学情分析:
(1)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3)高一年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
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4)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四、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②使学生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