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和做》优秀课件

《说和做》优秀课件

闻 一 多 先 生 的 说 和 做 作为
清楚,过渡自然
第 1、 2段
总领本部分 总结本部分
总领本部分
过 渡
学者 第7段
作为 民主 战士 第 8、 9段 第19、20段
总结本部分及全文
夹叙夹议的作用
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 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 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 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 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 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 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 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 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 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写《唐诗杂论》 学 者 做了再说 (1-7) 写《楚辞校补》 做了不说 口的巨人 写《古典新义》 行的高标 说了就做 (19-20) 起稿传单 革命家 大会演说 敢说敢做 (8-18) 言行一致 参加游行
探究课后练习一的问题
《古典新义》 参加游行示威
做了再说 说了就做 做了不说 言行一致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敢说 敢做的爱国热忱和勇于献身 的革命精神
说 言行特点

做 高尚品德
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 什么的意思。
前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
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取得累累硕果。
• 变化: 从学者到斗士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 投身民主运动,
做争取民主的战士,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 共同点: 言行一致 始终如一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夹叙夹议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 连缀紧密,脉络 构所起的作用。
读一读
地壳 qià o 函寄 há n 卓越 zhuó
锲而不舍 qiè 潜心贯注 qiá n 气冲斗牛 dǒu 仰之弥高 mí
o 校补 jià 漂白 piǎo 深宵 xiāo
赫然 hè 衰微 shuāi 钻探 zuān
兀兀穷年 wù 警报迭起 dié 迥乎不同jiǒng 慷慨淋漓 kǎi 无暇顾及 xiá 目不窥园 kuī 炯炯目光 jiǒng 沥尽心血 lì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 (1905-2004) ,诗人,从 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 歌 。 1932 年 开 始 写 新 诗 , 以 一 篇 《老马》成名, 1933 年出版了第一 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 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 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 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 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 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 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 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 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 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 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 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 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 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 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 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 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对国民党统治的 日益腐朽,拍案 而起,走出书斋, 投身到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的革命 洪流中去。1946 籍的整理研究(后汇 年7月15日,在昆 成“新义”),被郭 明被国民党特务 沫若称为:前无古人, 刺杀身亡。 后无来者。
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 典新义》等。他对《 周易》《诗经》《庄 子》《楚辞》四大古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
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 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 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 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 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 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 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 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 争。1945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 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 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 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 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 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 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 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 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 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初读 自主学习
①从标题看,文章写了闻一多的哪两
个方面?
②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
的“说与做”?
③把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 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用原文中的语句
作答)
闻 一 多 先 生 的
作为学者 方面
作为民主战 士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讲个痛快
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
无言无声
《唐诗杂论》 起稿政治传单 《楚辞校补》 在大会上演讲
闻一多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
民主战士 诗人
新诗集《红烛 》《死水》是 现代诗坛经典 之作。 1925年 3月在美国留 学期间创作了 组诗《七子之 歌》,表达了 深挚的爱国之 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 他一身正气,抗 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 战蓄髯八年。 学。学术著作有《神 1943年以后,面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源自扬 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这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 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 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