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名家洪堡特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1835年4月8日洪堡特在柏林附近的庄园逝世,享年68岁。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导源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精神的论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新洪堡特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与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思想也有密切的联系。
洪堡特还对汉语进行过具体的研究,提出一些独特而有深刻见地的看法,认为汉语造句时"并不利用语法范畴,其语法并非建立在词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思想中把语言要素的关系固定下来……一旦我们进入语法范畴的领域,就会改变汉语句子的本性。
"这些看法都值得我们去作深入的推敲论洪堡特研究的现实意义发布者:王琳琳发布时间:2007-4-5 14:02:00内容摘要洪堡特是19世纪西方语言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语言理论家和实践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他的语言学思想对后世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语言人文主义复苏,语言哲学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作为人文主义者和语言哲学家的洪堡特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概述了洪堡特的语言思想,以其对后世语言学的影响为出发点,从理论连贯性、语言人文主义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探讨当代洪堡特研究的现实意义。
正文文字大小:大中小论洪堡特研究的现实意义王琳琳(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在语言人文主义复苏,语言哲学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作为人文主义者和语言哲学家的洪堡特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概述了洪堡特的语言思想,以其对后世语言学的影响为出发点,探讨当代洪堡特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言世界观;精神;民族;人文主义;语言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在对宇宙的天问中即包括了对语言的思考。
苏格拉底说:“我决定遁入语言,以语言来研究事物的真相。
”直至今日,当代学者仍不禁继续追问: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承载了人类几千年文明的我们为何继续探究语言?“语言是不是和思想有关?语言的本质属性究竟是其人文性,还是其物质性或工具性?”(申小龙,2000)“可以说在哲学上,语言学的地位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高过……”(潘文国,1995)幸运的是,19世纪的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为我们指点了迷津。
本文将以洪堡特对后世语言学的影响为出发点,对与之相关的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加以梳理;而后从洪堡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论的连贯性理解方面探讨洪堡特研究的现实意义;并试图从语言哲学角度谈中国语言学的建设使命。
在19世纪的西方语言学家中,威廉•冯•洪堡特是独树一帜的人物。
用姚小平先生的话说,洪堡特这个名字属于好几个领域。
他是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干老练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改革家,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新型大学的创始人;希勒和歌德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典主义代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从事过“人的研究”的人类学家;更是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
(姚小平,1999)一、洪堡特思想综述19世纪是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身处其中的洪堡特并没有受到历史思维的束缚,而是高屋建瓴的将“人的研究”作为终极目标而研究语言。
按照他的设想,全部语言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领域:1)一般的研究——讨论语言的本质和功用,语言与人及世界的关系,人类语言划分为各种具体语言等;2)特殊的研究——搜集现实语言中所有实际存在的材料,予以分类、归纳、整理。
3)历史的研究——把上面两个领域研究的成果联合起来。
(P40)因此他对语言的研究涉及到哲学,历史,宗教,美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对不同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试图以“总体语言研究”的眼光解释人类语言,并最终探究人的本质。
他的语言研究具有普遍理论意义,为普通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在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他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作用,深入的阐述了语言、民族精神的同构关系;提出语言能力语言世界观等概念。
这本书被后人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语言哲学的教科书”。
二、洪堡特对后世语言学发展的影响1.洪氏语言研究方法无论是早先研究各民族的语言还是后来试图构建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洪堡特始终坚持理论建立与资料收集相结合、具体的比较分析与抽象的哲学综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今天看来这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是科学的方法。
姚小平先生对此有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普通语言学是一座大厦,洪堡特既是建筑设计师又是泥瓦匠,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更做了许多具体的实际材料工作。
因此,“我们不能把洪堡特当成一个纯理论家;他也是一个实践型的语言研究者”。
(姚小平,2003)在研究各民族的语言时,他亲自采集语料,做记录并进行分析,这分明是后来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者田野作业(fieldwork)的雏形。
洪氏语言研究方法深刻的影响着后世语言学家。
2. 理论上的继承发扬洪堡特当年提出的许多概念、理论成为后世语言学者的思想源泉和“巨人的肩膀”,他所探讨的问题有的甚至于今天仍是人们谈论的热点。
第一个继承发扬了洪堡特语言学说的知名语言学家是施坦塔尔,他是语言学上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甚至提出要把语言学改建为“民族心理学”。
乔姆斯基更是高举洪堡特思想的旗帜。
洪堡特有关“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的论述成为乔姆斯基转化生成语法的重要依据;“内部言语结构”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是“深表层结构”的原型;乔姆斯基的“天赋说”与洪氏的“语言能力”一脉相承。
深受当时德国“唯精神”哲学的影响,洪堡特明确指出,语言探讨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精神才是真正起着制约作用的力量,即主张精神(思维)决定语言。
他进而把语言置于具体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概念,即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了一种世界观。
从广义上讲,语言世界观也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探讨语言在形成世界观中的作用。
洪堡特的这种观点被萨丕尔和沃尔夫所继承,发展为所谓“语言相对论”或“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它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要义有二:一是语言决定思想和思维方式;二是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
(潘文国,1995)沃尔夫进而以“语言世界观”作为其哲学基础,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构想。
现在对比语言学已经繁荣的发展起来,不同语言结构各个层次上的对比,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语言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等都是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此外,语言世界观的观点被以魏斯格贝尔为代表的“新洪堡特主义”者们继承并发扬,提出了“内蕴形式”(innere form)概念和“语言中间世界”等理论,从而将欧洲语言人文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民族、语言和精神在洪堡特的眼中是同构的。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他解释了Sprache(语言)的双层涵义,一指人类语言,二指具体的民族语言。
两者相互联系,是一般与个别或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语言世界观和语言的民族性理论直接影响了突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建构,掀起了汉语言研究的又一高潮。
(胡明扬,1999)索绪尔是否直接受到洪堡特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可两位语言大师对语言问题的一些看法有相似之处。
正如谢少万(2006)指出,虽然洪堡特以“哲学思辨”而闻名,而索绪尔以“二分法”见长,但两者都承认语言的系统性;都对语言和言语加以区分;都对语言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动态与静态特性进行了论述;关于语言与思维,洪氏有语言世界观,索氏则认为语言、声音和思维同质同构。
三、洪堡特研究的现实意义1.提高对理论连贯性的认识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继承性。
个别的看待某种理论难以对该领域的体系建构有全面的了解,有时甚至困惑、误解。
洪堡特在西方语言学史中就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性地位。
他的思想不仅对后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成为今天人们理解后世理论的必要参考书目。
例如,二语和外语习得的研究中对“语言发展阶段论”的验证,如John H. Schumann(1973)等人对西班牙人学习英语否定形式的阶段性研究。
这个理论是由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施来歇尔提出的,而它的提出却是建立在洪堡特语言类型学——世界语言分为孤立型,黏着型和屈折型三类,这三类又处于又低至高的发展阶段上——的基础之上。
如果我们知道了其理论来源,就会更好的理解其本身的要义。
19世纪是人们开始科学的研究语言的时代,为20世纪现代语言学登上历史的舞台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准备。
因此,我们不能将对语言的认识止于对乔姆斯基人类心智的探究以及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研究上,还应向前追溯到洪堡特这一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甚至更早到赫尔德(Herder)《论语言的起源》,这样关于语言本质的追问才更彻底,思想发展的脉络才更清晰。
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清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脚步更坚实的前行。
2.增强语言研究者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哲学修养“人文主义”这一词汇最早来自于意大利语,意思是指由人所创造的文化.但在整个西方社会,“人文主义”则是指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一种文化传统——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