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

二、作用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全面认知企业心理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相关实训,提高专业技能,将心理咨询专业真正服务用企业发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三、前导、后续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
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本课程旨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具体来说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职业性
立足于企业需求,加强学生统计分析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全面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

(2)实践性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开展教学,采用任务导向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练、评、改”一体化进行,保证知识与能力之间及时转化。

(3)开放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完善学习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重视课内外互补和校内外合作。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心理咨询的素质拓展课程,旨在培养掌握企业心理调查、心理辅导、EAP活动等具体方法的实践型人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⑴企业、行业、学校三方联合,确定学习领域
⑵深入企业调研,与毕业生访谈,筛选工作任务。

与行业专业、企业和专
业教师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经过整合,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

⑶“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内模拟实训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内容、实施过程学习、汇总学习成果、总结经验教训等,实现“教、学、练、评、改”一体化进行,保证知识与能力之间及时转化。

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方案设计等纳入过程性评价中,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知识目标:
1. 熟悉企业结构和企业文化;
2. 掌握员工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掌握员工常见心理问题;
3.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的能力
4.熟悉员工工作动机及其激励;
5.熟悉企业领导风格;
6.掌握员工心理援助的知识;
二、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专业心理辅导能力;
2.专业设计\创意与策划能力;
3.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
4.具备对员工心理素质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的能力;
5.项目执行能力
6.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
三、素质目标:
1.真诚、接纳、尊重、同感、保密、助人自助等专业价值观;
2.认真努力、吃苦耐劳、学习精神;
3.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规范的职业礼仪;
4.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强
5.善于沟通和团队协作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

1.知识内容方面:针对企业心理工作的能力要求,选取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群体沟通、领导心理、EAP方案设计等内容。

2.技能内容与素质内容:
技能操作、结果分析、分析报告撰写、小组合作与表达能力。

二、内容序化
1.课程导学;
2.个体心理部分:个体心理、人格与管理等;
3.群体沟通部分:良好沟通等;
4.群体心理部分
5.领导心理部分
6.员工心理援助部分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
一、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

要通过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应针对企业心理健康工作的问题,现状即各项任务的处理程序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与我国当前企业心理健康工作的进程同步,从而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组织
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规律和能力状况。

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企业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

2. 教学方法上,应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导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转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使学生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
4.评价体系上,通过多元一体(教师、其他学生、自己)的评价体系,提高学习质量。

三、实施条件(师资要求、设备要求)
1.师资要求
主讲教师应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应具备双师素质,更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能力,并懂得职业教育的规律。

第五部分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与评价的基本原则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根据学生出勤的情况、上课讨论的表现以及员工关爱方案的撰写等方面予以综合衡量得出,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二、考核形式、内容
本课程考核内容包括过程性和水平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60%,水平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40%。

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
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
(1)出勤情况占10%;
(2)课堂参与情况占15%;
(3)随堂作业25%;
(4)方案撰写能力40%;
(5)小组合作能力10%;
考核标准:
(1)出勤情况(10%):采取灵活考勤方式,通过教学日志反应;
(2)课堂参与情况(15%):课堂积极性和知识掌握水平;
(3)随堂作业(25%):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方案撰写(40%):SPSS软件综合使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5)小组合作能力(10%):与同学良好沟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水平性考核:
闭卷考试,考核企业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流程掌握情况
第六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因地制宜地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校内外资源,本课程应开发与利用如下资源:
一、校内资源:
1.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和实训课业指导书;
2.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
3.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各种音频视频资料;
4.与课程体系相符合的工作任务单和成绩考核表;
5.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中心值班、咨询、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6.专业课教师丰富的企业锻炼经验和案例积累;
二、校外资源:
1.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丰富的案例资源、参观观摩和实训机会;
2.行业专业丰富的经验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