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心理
教学目的:
1了解学习的内涵
2正确利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的概念、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考试心理
2学习动机的激发、记忆与学习
授课方式:PPT与板书结合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讨论法
教学方法:
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指人和动物由于经验获得引起的行为持久变化的过程。
狭义:专指人的学习,即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接受性、间接性、最佳性、教育性、年龄差异性。
二、影响学习的心理过程
(一)智力因素
一种认知能力
五种主要成分: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非智力因素
1.动力作用
2.定向作用
3.引导作用
4.维持作用
5.调节作用
6.强化作用
三、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内驱力)
3.学习动机的作用
(1)唤起学习行为(2)导向学习行为(3)调节和强化学习行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一,形成学习需要
第二,形成对学习的兴趣
第三,创造各种外部条件,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三)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
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简称倒“U”曲线,如图所示。
四、影响学习的几种动机因素
(一)成就动机
1.成就动机的成分
(1)认知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需要(3)附属的需要
2.成就动机与归因
海德:最早对归因进行理论研究。
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
罗特: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内控型&外控型
韦纳(Weiner):将归因与成就动机相连。
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前四个因素,较少归因于后二者。
(二)兴趣
1.根据产生原因: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2.根据稳定程度:暂时兴趣&稳定兴趣
(三)好奇心:注意→好奇心
(四)强化:桑代克:尝试与错误实验。
迷笼实验。
(五)认知失调:随着认知失调程度的增长,人们便会想办法降低不协调,这就会推动他们去进行一定的活动以达到目的。
五、记忆与学习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一)遗忘的规律
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六、考试心理卫生
A关于考试焦虑
(一)一般意义的焦虑及其特点
焦虑与担忧有别
根据威胁涞源的不同:正常焦虑与神经过敏性焦虑
(二)考试焦虑及其特点
考试焦虑:特点:
(三)考试焦虑的影响
1.适度焦虑有利于考试
2.过度焦虑的危害
过度的考试焦虑危害人的认知过程
(1)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2)干扰回忆过程(3)对思维过程有瓦解作用
过度考试焦虑还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
过度考试焦虑还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
B考试焦虑的形成与消除
(一)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身体健康
2.认知评价能力:对刺激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该刺激利害关系的预测程度、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
3.知识经验:知识的多寡
4.应试技能:
5.外在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二)如何消除考试焦虑
1.认真复习,充分备考
2.增强考试的自信心
3.形成考试的正确认知评价
4.学习必要的应试技能
C关于考试作弊
(一)作弊心理分析
个人:1.考前未认真分析
2.弥补不足――未复习到,又怕影响整个考试成绩
3.作弊现象的多寡
集体、社会间接影响
(二)作弊的危害
1.引起学生的考试焦虑
2.作弊对学生并无实际益处
3.作弊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