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膜腔系统解剖及分区

腹膜腔系统解剖及分区


腹膜腔由横结肠系膜分为 上、下两大部分:结肠 上区和结肠下区;结肠 下区被小肠系膜又进一 步分为左、右两部分, 两侧分别有位于降、升 结肠系膜外侧的左、右 结肠旁沟及小肠系膜与 升、降结肠之间的左、 右肠系膜窦。
结肠上区
1、肝上间隙: 以镰状韧带 为界分为左 肝上间隙和 右肝上间隙。
右肝上间隙以冠状韧带划分为:右肝上前间隙,右 肝上后间隙,冠状韧带前、后层之间的肝裸区称腹 膜外间隙。 左肝上间隙以冠状韧带分为其前方的左肝上前间隙 和后方的左肝上后间隙。
LS=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膜囊
GO=大网膜
S=胃 Ao = 主动脉 C = 结肠 K = 肾脏 P = 胰腺 Sp = 脾脏 1 = 镰状韧带, 2 = 肝胃韧带 3 = 胃脾韧带
小肠系膜
是宽阔的扇形腹膜皱 折,它附着在后腹腔, 其根部长约15 cm, 从十二指肠空肠曲沿 着对角线方向走向回 盲瓣。
横结肠系膜
大网膜常呈筛状,含有脂肪及吞噬细胞,具有重要 的防御功能。小儿的大网膜较短,故当下腹部器官 发生炎症尤其是穿孔时,易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大 网膜具有相当大的移动性,可以绕着腹膜腔移动。 它既可以固定腹腔脏器,又可以防止病变并限制其 扩散。但它也是肿瘤腹膜腔内种植转移和感染扩散 的常见部位,因为其内充满腹膜液。
连于胃的腹膜结构,大网膜是其中一部分。它呈裙 状遮蔽在小肠、结肠等腹腔脏器前方,上缘附着于 胃大弯,覆盖胃前、后壁的腹膜自胃大弯和十二指 肠起始部下延,形成大网膜的前二层,约至脐以下 平面即折向上成为后二层,上达横结肠,包绕横结 肠后与横结肠系膜相续连。成人大网膜的这四层腹 膜常已愈合在一起。由胃大弯下延的两层腹膜,特 别是右半侧常与横结肠愈着,这时称之为胃结肠韧 带。
肝圆韧带:镰状韧带的下缘是肝圆韧带,它是纤维 索结构,系脐静脉闭锁而成。
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胃脾韧带连于胃大弯上部和脾,属于大网 膜的一部分,其内走行着胃网膜左及胃短血管。胃脾韧带病变 可以是转移性的,它是胃癌向脾转移的通道。胃脾韧带分两层 包绕脾脏后,再汇合形成脾肾韧带,联系脾和左肾。脾肾韧带 内含有脾动静脉的胰尾段。
3、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右上方与升结肠之间。由于 下方有回肠末端相隔,故间隙内的炎性渗出物常积存于局 部。
4、左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左下方与降结肠之间,间隙向 下可连通盆腔。
该层面显示结肠旁沟(26)、右肠系膜窦(32)及 左肠系膜窦(7),(3)为肠系膜血管。
谢 谢!
腹膜腔分区
腹膜腔定义:腹膜包绕范围内,由腹 膜反折所形成的韧带、系膜、网膜以 及由它们分隔所形成的间隙、隐窝、 凹陷等即所谓的腹膜腔。
腹膜形成结构
小网膜
是由肝脏与胃小弯和 十二指肠上端近2cm 之间的腹膜反折形成。 包括肝胃韧带和肝十 二指肠韧带。
大网膜
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 肠之间的双层腹膜结 构。
2、肝下间隙:位于肝下方,借肝圆韧带分右肝下间 隙和左肝下间隙,前者又称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 又以小网膜和胃为界分为前方的左肝下前间隙和后 方的左肝下后间隙,后者即网膜囊。
网膜囊图解
该层面显示右肝上间隙(21),左肝上前间隙(5),网 膜囊上隐窝(2)及肝胃间隙(7)。
该层面的肝周间隙与前层相同,脾胃隐窝(12)和脾肾隐窝(13)开始 出现,网膜囊脾隐窝(10)与脾胃隐窝间以胃脾韧带相隔。
该层面左肝周间隙仅剩下网膜囊下隐窝(2),脾周间隙消 失。
结肠下区
1、升结肠旁沟:位于升结肠的外侧,向上可通连肝肾隐窝, 向下可通右髂窝及盆腔。阑尾炎穿孔脓液可沿升结肠旁沟 流至肝肾隐窝,甚至形成膈下脓肿。
2、降结肠旁沟:位于降结肠外侧,由于膈结肠韧带的存在, 此沟一般不向上连通,向下可连通左髂窝和盆腔。
是位于横结肠和腹腔后 壁之间的较宽的腹膜 反折,它与腹后壁的 附着线沿水平方向斜 行走在十二指肠降部、 胰头、胰体、十二指 肠升部的前面。
乙状结肠系膜
是倒“V”形的腹膜反 折,
连于乙状结肠和腹后壁。
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
是一个由前腹壁连于肝 的比较薄的腹膜反折, 向下延至脐平面,止 于肝圆韧带索。镰状 韧带的两层腹膜分开 包绕肝脏,形成冠状 韧带止于横膈,形成 胃、十二指肠的韧带 止于肝脏的下表面。
该层面脾肾韧带出现(13),脾周三个间隙较上一断层明显,20 为肝裸区。
该层面肝裸区消失,右肝上前间隙与右肝下间隙(16,肝肾隐窝)直接 相通。网膜囊前庭(7)和网膜囊下隐窝(8)可见。
该层面肝周间隙变小,网膜囊(7)明显左移,右肝上间隙(18) 及左肝上间隙(4)借镰状韧带(1)分开,右肝下间隙(16) 及左肝下前间隙(5)被肝圆韧带隔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