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芯国际初步勘察方案

中芯国际初步勘察方案

中芯国际
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方案
武汉中科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9月5日
目录
●目录
1.前言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3.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4.岩土勘察报告书的编写
5.施工组织安排及进度计划
6.质量保证措施
7.安全保证体系
8.服务措施
●附件部分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1.1略
1.2勘察目的和要求
1.2.1初步勘察目的
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建设的适宜性作出评价,提出设计、施工
所需参数,为确定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
方案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1.2.2要求
(1)、合理布置钻孔位置,对地层分布不均的场地应适当增加钻孔数量,勘察孔距30~50米为宜;
(2)、初步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3)、初步查明场区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大于等于6度时,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5)、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初步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高层建筑初步勘察,应对可能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支护形式、降水方案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

1.3方案编制依据
1.3.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1.3.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3.4《岩土工程勘察规程》(DB42/169—2003);
1.3.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
1.3.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3.7《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3.8《武汉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统一技术措施》;1.3.9其它相关规程规范及周边勘察成果。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2.1地形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武汉江夏区高新四路南侧,场区大部较为平坦,局部地面
起伏较大,高程约在26.9~41.3m之间;地貌上属剥蚀堆积低垄岗区,
相当于长江Ⅲ级阶地。

2.2地基土的构成与工程特征
根据我公司在邻近场地已完成工程的勘察资料,预计本场地覆盖层表层
为填土,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粘性土,下部为上更新统冲(洪)积
粘性土及第四系红粘土,底部基岩为三叠系砂岩及泥灰岩。

3.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根据拟建建筑物初步概况,勘察技术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初步认为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3.1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原则
3.1.1 勘察勘探孔的平面布置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勘察勘探线按建筑物轮廓线,勘探点间距一般30~50m,地形起伏较大处,适当加密。

3.1.3勘探孔的深度布置
控制性钻孔应进入岩溶地层基岩,以查明地下是否存在岩溶情况,预计孔深40m,一般性钻孔预计孔深30m。

3.1.4测试及试验项目
场地勘察测试试验项目除常规试验外,以查明地基土强度和变形测试项目为主,拟进行测试试验项目如下:
(1)、室内土工试验:常规物理试验、常规压缩试验、原状土直剪快剪;(2)、室内水分析试验:地下水简分析;
(3)、原位测试试验:静力触探、标贯试验;
(4)、工程物探:剪切波速测试、地脉动测试(可根据甲方要求安排在初勘或详勘阶段进行)
3.2勘察工作量
根据相关要求,场地初步勘察的计划主要工作量如下:
表3.2.1 中芯国际工程初步勘察计划工作量
4.勘察报告书章节目录
目录
●文字部分
1. 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 勘察目的
1.3 勘察依据
1.4 勘察工作量及完成的工作量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2.3 地下水及腐蚀性评价
2.5 不良地质作用
3. 地基土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
3.1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2 地基土的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
3.3 岩土参数的确定
4. 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
5. 基础、基坑支护的分析与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附件部分
1.勘探点一览表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3.土工试验成果表
4.水分析试验成果表
5.地质剖面图
6.钻孔柱状图
7.剪切波速和地脉动测试报告
5. 施工安排及进度计划
5.1勘察实施组织安排 5.1.1组织机构
为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本工程将采用项目法对工程勘察全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

初步拟定的组织管理机构结构图如下。

5.1.2拟投入设备及人员数量 5.1.2.1投入生产设备
(1)、GXY-100型钻机3台;(根据前期工作进度合理调配); (2)、标准贯入试验、取原状土试样设备3套(对开式常规取土器); (3)、静力触探测试设备2台; (4)、室内土工试验设备若干台套; (5)、交通车1辆。

5.1.2.2拟投入本工程项目的人员数量如下:
(1)、管理人员:2人,负责组织生产管理工作; (2)、技术人员:4人,负责技术管理及资料整理工作; (3)、钻探人员:14人,负责钻探工作;
(4)、测量人员:2人,负责勘探点测量定位工作; (5)、原位测试人员3人,负责原位测试工作; (6)、室内试验人员;5人,负责室内岩土水试验工作;
(7)、资料成图及加工人员:2人,负责资料加工和成图。

5.2进度计划
根据投入的勘察设备、数量及工期要求、以及现场的施工条件,场地勘察的进度计划如下:
5.2.1 初步勘察进度计划
5.2.1.1准备工作
搜集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制定详细的勘察纲要,设
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就位等约2天。

5.2.1.2测量
控制测量、勘探点的测放及回收2天。

5.2.1.3外业勘探测试
(1)、钻探:外业钻探工作工期20天。

(2)、原位测试:静力触探试验工作(与钻探工作穿插进行)。

5.2.1.4室内试验
外业钻探工作开始后2天开始,外业钻探工作完成后3天提交试验报告。

5.2.1.5内业资料整理
内业资料整理工作贯穿勘察工作全过程。

5.2.1.6资料加工成图
勘察成果的资料加工和成图工作5天。

5.2.1.7勘察工作计划总工期
全部勘察工作总计划工期30天。

5.3勘察进度控制
5.3.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由分项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进度控制
体系,保证工程进度的协调统一。

5.3.2制定合理的分项工作进度计划,以分项工作进度保证总体工程进度。

5.3.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确保满足按进度计划要求实施的人力和设
备资源。

5.3.4优化勘察工作程序,保证各工序之间的街接,避免无谓的消耗。

10
6.1 严格按照补勘技术要求和勘察纲要进行勘探、测试、室内试验及资料整理工作,保证勘察全过程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本工程的质量目标是确保合格。

6.2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将每周勘察质量和进度向委托单位书面通报,并随时接受委托单位的抽检(查)。

6.3根据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制定详细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文件格式及工作软件,保证最终成果的统一协调。

6.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由熟悉本地区地质环境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技术负责和项目负责人。

6.5 加强设备资源保障,投入足够数量及性能优良的设备、仪器,保证设备资源满足工作要求。

6.6 制定严密的施工组织工序,使用程序化的控制,对不合格的中间产品及时进行整改和补救,通过程序化管理,保证工序质量和原始资料的可靠性。

6.7 严格按照GB/T19001:2000—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各个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消除质量隐患。

6.8 实行质量责任制,将质量责任和质量目标分解到班组、机台。

6.9加强钻探、测试及试验的质量监督、检查,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7.1勘察现场各生产机组设专职安全员1名(即机长),并承担其安全责任。

勘察现场总体安全责任由项目经理负责。

7.2 每个勘探点的钻探过程中严禁闲人围观或进入。

7.3 严格执行野外安全勘察行业规章条例,所有上岗人员开工前均须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安全组织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7.4上岗人员应按安全生产要求戴好安全帽,穿戴好劳保服饰,着装不整齐者不得上岗。

7.5 做好勘察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做到文明生产、安全生产。

凡违章操作、不听劝告而造成事故者,勒令退场整顿,并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