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项目操作规程PPT精品医学课件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项目操作规程PPT精品医学课件


精品课程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林沛湘学术经验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
前言

方案中的主要方剂安胃系列方研究获多项国家、省部
、厅级项目支撑
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林沛湘教授治疗胃癌前疾病经验推广应用研究》

(2007BAI07A0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Fas/FasL-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探讨安胃汤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 细胞凋亡效应的研究》(81360533)
中医辨证论治

2.湿郁脾胃证

治法:化湿解郁,行气健胃。

方药:胃病二号汤。苍术、陈皮、制半夏、薏苡仁、 茯苓、草果、田七。
中医辨证论治

3.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 、陈皮、甘草。
中医辨证论治

4.肝胃郁热证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三、护理
四、疗效评价
一、诊断标准

(一)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 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 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 表性胃炎栀子、白芍、青皮、陈皮、浙 贝、泽泻。
中医辨证论治

5.脾胃虚寒证

治法:健脾温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干姜、大枣 、甘草、茯苓、白术、党参、砂仁。
中医辨证论治

6.胃阴不足证

治法:滋养胃阴。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玉竹、麦冬、 生地、花粉、白芍、甘草、石斛、佛手、玫瑰花等。


诊断标准

(三)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共分为6 个证型。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胃脘胀闷或疼痛而拒按,纳差,食入 胀满,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舌苔黄腻或黄厚,脉弦。

6.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胃中嘈杂,饥不欲食,口干不思饮, 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 (二)中医外治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

治法:消痞健胃,行气缓急。

方药:安胃汤。黄连、干姜、制半夏、薏苡仁、百合 、乌药、丹参、白芍、木香、甘草。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
前言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是项目负责人广西名中医林寿宁教授
带领其团队,在继承全国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治疗慢性胃病学术经验的 基础上,并结合其临床经验制定而成,已在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应用 多年。
《中医临床家—林沛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10月 《消化内科新医师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 《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
方案自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至“十二五” 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一直作为我科的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在临床应用,并每年进行优化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及其疗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的疗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二、治疗方案

2.湿郁脾胃证:胃脘胀闷或疼痛,纳差,食入胀满,舌质淡红, 舌苔白或白腻,脉弦。
诊断标准

3.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不遂而痛增,嗳 气、矢气则舒,苔薄白,脉弦。

4.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 干口苦,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5.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纳少便溏,腹 中冷痛,口泛清水,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脉沉缓无力。

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基于愈质量优势的胃溃疡中医药治疗技术研究》(200807019)


广西科技开发项目《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桂科攻11107009-3-6)
广西科技开发项目《安胃颗粒的医院制剂开发研究》(桂科攻1355004-4) 广西自然基金项目《安胃汤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TFF表达的影响》 (桂科自0728187 ) 广西卫生厅、广西中管局、广西中医药大学课题 … …



诊断标准

(二)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 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 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 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 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中医外治
可以从以下中医外治方法中选择1~2种进行治疗。

1. 贴敷疗法 2.灸疗 3.穴位埋线疗法 4.针刺疗法


5. 壮医药线点灸
6.TDP治疗仪治疗 7.其他:穴位注射、指针疗法、耳穴压豆疗法。
(二)中医外治

1. 贴敷疗法:

常用穴位、药物和贴敷方法:
常用穴: 神阙,中脘,足三里。
特效反应区:背部脊椎两侧肝腧穴至脾、胃腧穴区域。
中医外治

辨证论治用药: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川芎、黄连、干姜、吴茱萸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


(2)湿郁脾胃证:茯苓、苍术、薏米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
(3)肝胃气滞证:吴茱萸,柴胡,佛手,延胡索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 (4)肝胃郁热证:黄连、黄芩、柴胡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 (5)脾胃虚寒证:干姜,桂枝,吴茱萸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 (6)胃阴亏虚证:石斛、麦冬、熟地等中药各等份,研细末。




中医外治

操作方法:在调配好的中药粉末中加入适量凡士林或
蜂蜜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1.5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
于所选穴位上。贴药后留置8小时。敷药后局部皮肤若 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

疗程: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