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2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词;认识“茅”,会写“亩”、“尝”等7个生字;会用“居然”造句。

2、学习课文,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课文主要抓住什么内容展开叙述。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本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5、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教学重点: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作及其所喻的道理。

2、学习本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花生生长示意图;石榴、苹果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简介作者。

1、师板书课题“落花生”。

“落花生”是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学习第四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师:“落花生”就是大家熟悉的花生,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生介绍后,师出示花生开花结果的示意图,加以说明:花生是一年一生草本植物,花黄色,花受粉后垂落到地上才生出花生,所以也叫“落花生”。

3、师:同学们喜欢吃花生吗?喜欢什么口味的?(让生畅谈。

)4、师:文中的作者许地山,(同学们通过资料袋了解作者。

)作者也喜欢吃花生,而且在他母亲的带领下在自家的空地上种花生。

嘿!居然收获了,他们一家人高兴地聚在一起过收获节。

同学们愿不愿意和作者一起来分享他的喜悦呢?(生答)。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落花生。

二、自主学习1、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开辟:本课指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茅亭:用草一类的东西盖的亭子。

爱慕:由于喜欢或尊敬而愿意接近。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榨油:用力压出物体里的汁液。

实用:本课指有实际使用价值的。

居然:表示出示意料;竟然。

三、探究训练1、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思考课后第一题,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生答师做相应的板书)(全文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写。

)2、再默读课文,用“//”标出各内容的起止部分。

再说说其中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到最会),写我们和父亲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的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4、小组讨论后汇报,在4个方面的内容上,“种、收、尝”写得很简略,而“议花生”写得具体。

因为作者写作的重点放在“议”上,想从“议花生”中引出如何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尝”写得很简略。

5、师小节:全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训练(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1、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

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

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五、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师过渡:(是啊,一次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

这收获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2、读一读3—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再次分角色朗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师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小黑板出示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1)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2)挂苹果、石榴示意图,抓重点词展开对比理解(师相机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矮矮地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挖起来才知道可贵一见就生爱慕之心(3)明确花生的可贵之处:有用却默默无闻。

(4)生谈自己的看法: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4、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地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六、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他也应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

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七、指导课后练笔。

1、明确练笔要求。

以《梅花魂》为例子,谈谈从中你悟到的做人道理。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

他们就像梅花一样!)2、师生共同开拓思路。

(1)扫帚:它拥有默默无言,宁可自己一身脏,换来环境干净清洁的特点,表现不为名利的精神。

(2)蚕:它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特点,写它的献身精神。

(3)粉笔:它拥有一再掏出心来工作的特点,写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选择以上或其他生活中的事物写一个小练笔(模仿本文,写清该物寓含的道理)八、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3、注意观察生活中像花生这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板书设计: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种收过程:收花生:居然收获了。

尝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好处:味美、榨油、便宜议花生不好看特点:埋在地里很有用教学反思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应充分考虑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内容,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内容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3设计背景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其次,对于阅读材料来说,由于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

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散文。

文章重点记叙了一家人品尝花生时的讨论,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自然段(二至十四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

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处与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

第三段(第十五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

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适宜于学生边读边思考。

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

这个训练点包含两个互相联系的阅读理解过程。

一是细读重点段,真正把重点段的思想内容读懂;二是以重点段内容为核心,联系全文及题目,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指导运用这一阅读方法时,不要忽视第二个过程,以免学生产生“理解课文,只要读重点段就行了”的错觉。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

2、初步懂得做人不应该只讲体面,应该做到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当然对题目的理解是宽泛的,不应该拘泥于教材。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并能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淀来理解外表和内在的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题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喜欢)那么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这篇《落花生》是不是告诉我们花生什么样子?如何好吃啊?(不是)而是以“落花生”为题,以“落花生”为线索写了一件事,什么事?(我们种收花生,尝议花生的事)(板书:种收花生,尝议花生。

)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落字、不读破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哪一部分内容给你印象最深。

学生能抓住议花生的场景回答。

引导理解“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