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论语》的语言艺术及其文学特色摘要: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端,《论语》的语言虽然质朴简洁,但形成了一种雍容和顺、舒徐含蓄的新的语言风格,显得语言简练、词约义丰、深入浅出、用意深远。
这不但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而且对后世的文学语言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隽永有味的哲理气息三个方面论述《论语》的语言艺术及其文学特色。
关键词:《论语》;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哲理气息《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1]由此可见,《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是语录体散文著作。
而通过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一系列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跃然纸上。
除此以外,《论语》用独特的说理方法记录思想的精华,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我们去探讨《论语》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成就应从它的语言着手,分析文本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体味它所反映出的言近旨远的生活哲理。
一、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然而《论语》又是一部重点记叙人物言语的书。
因此,研讨《论语》的语言特色,是研究其书文学价值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对于《论语》的语言评价,鲁迅先生曾有过“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2]的说法,后来很多学者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诚然,质朴无华是《论语》的重要语言特色之一。
但是我们信手翻阅该书,却也不难发现其也有文采斐然,丰腴深厚的另一面。
“言之不文,其行不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儒家学派是重视文采的,既重视文章的内在意蕴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
《论语》遵照这一原则,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活跃有生气,使语言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论语》中用得很多,全书共有50多处。
[3]《论语》中的比喻是“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云于貌,或拟于声,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篇》),所以运用得非常自如。
《论语》中的比喻是多样化的,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等诸种比喻方法一应俱全。
有明喻, 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这是以众星环绕北辰来比喻德政的成效;有隐喻,“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
”(《颜渊》)其中隐含着上行下效的道理;有暗喻, 如:“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 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
”(《子张》)说明一般贤者是丘陵,孔子是日月;借喻相对来说用得更多些,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借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来感慨时光流逝,勉励自强不息。
《论语》中像这样的比喻,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它们将深奥的理论和真挚的感情寓于具体可见的形象之中,不仅使道理深入浅出而且使语言具有一种盎然的诗意,令读者在接受思想启迪的同时又获得了一种审美享受的欢愉。
此外,《论语》中也不乏采用排比句式。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罕》)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这三点,缺一不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强调四种文化思想上的修养;“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为政》)以年龄为序,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是说治理国家要先正名分。
这些语言通灵畅达,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论语》中还运用了大量对偶的修辞手法。
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泰伯》),“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等等对偶句的运用,使得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一种音乐美感。
对比也是《论语》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修辞方法。
首先,在有些对偶句中,蕴含着对比。
最典型的对比手法莫过于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
[4]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等一系列的句子,是将“君子”和“小人”的品德和行为进行对比,表现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凸显了君子德行的光辉灿烂。
其次,有些没有完全对偶的句子中也出现很多对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说明了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
统治者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5]通过对比,深刻说明了作为统治者必须“身正”的道理。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这两个比喻都用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结果来进行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做出结论。
《论语》开创性地使用了不少修辞格, 使语言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成为后代范式。
其中不仅包括上文已经列举的比喻、排比、对偶、对比,除此以外,还有夸饰,如以“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说明孔子对音乐陶醉的程度;有顶针,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设问,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启发人们注重加强仁德修养;有反问,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强调要对自身进行多次反省。
有回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阐明了“仕”和“学”的相互关系。
遇到不足传情达意之处,《论语》还采用重复或重叠修辞格, 如《雍也》章中, 以“贤哉!回也。
”开头, 同时也以“贤哉!回也。
”结尾,表达了孔子对其爱徒由衷的赞美。
总而言之,《论语》用简洁凝练但不乏文采的语言,达到了充分表现思想感情以及说理透彻的效果。
在这里,笔者仅以文章中所采用的部分修辞为例,说明《论语》运用语言的颇具匠心。
当然,《论语》中的语言特色远不止仅仅表现在这一方面,还有,虚词运用得当,“比兴”手法的运用,诗化的语言,雅俗共赏的口语等,也使《论语》的语言简约而深远,优雅而含蓄。
难怪程颐说:“读之愈久,愈觉气味深长。
”朱熹也说:《论语》愈看愈见滋味出。
”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论语》虽是语录记言,并未形成刻画人物、塑造形象的自觉意识,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对话,没有过多的情节和人物的描摹,但即便是如此,我们阅读《论语》时仍然能从简单的情节和简短的对话中,感受到《论语》字里行间皆蓄有生命,有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使一个或胆大、或懦弱、或正直、或智慧、或聪明、或木讷、或鲁莽、或儒雅、或厌恶、或喜爱的人物形象宛然如见。
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6],是《论语》的又一大特点。
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
他一丝不苟,端庄稳重,雍容大度,他维护自己的理想,有顽强的精神,但这里的孔子绝不是顶着“圣人”的光圈而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他有时还显得幽默风趣,极重感情。
《述而》篇中这样描写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除此之外,《论语》更多的是在简单的对话、动作、神情中传神刻画了孔子的形象。
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 [7]首先,《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巨人形象[8]。
关于孔子人格魅力的反映,主要通过其弟子的赞述表现出来。
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子张》)“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寡已。
”(《子张》),颜渊也有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等。
在《论语》中,弟子对孔子的赞叹不胜枚举,它们都是孔子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孔子自身的一些话语,也可以窥见其高尚的人格精神。
如,《雍也》篇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颜渊》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孔子“仁者”情怀;《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孔子讲求诚信的精神;《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体现了孔子推崇孝道。
其次,孔子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物。
《阳货》篇中“子之城武,闻弦歌之声”段,夫子莞尔而笑的言辞体现了他机警,诙谐而又严肃的一面;《子罕》篇中,孔子把自己比作待价而沽的美玉,只等人家来买,而不愿藏在匣子里,孔子用仕之切的心情,可见一斑;《述而》篇中,孔子有这样的自我表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几句话,表现出孔子不愿弃道谋官,抒发出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
《雍也》“伯牛有疾”段,孔子握着伯牛的手,依依难舍,孔子的痛惜、无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孔子的恸哭哀叹,悲痛欲绝。
不仅孔子的性格,孔子一群弟子的性格也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侍坐》这样的“具有文学意义的记事文”中,“不但写出了孔门师弟闲谈时的活泼从容的气象,而且从各人的谈话中还表现了不同的性格。
” [9]这里,我们就以《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为例: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该段是孔子问及弟子们的志向时,其弟子“各言其志”的回答。
子路迫不及待地“率尔而对”,文章在起伏之间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子路的率直刚勇和不讲礼让,于是“夫子哂之”。
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以俟君子”“愿为小相”,体现了二者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