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一角》教学设计
崇高路小学王素歌
学习目标
1.介绍绘本,学习阅读绘本的方法。
2.结合重点画面和文字,教给学生用图文结合、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感悟绘本语言简洁但意蕴深刻的特点。
3.留下一些阅读悬念,激发学生对绘本更浓厚的阅读兴趣,用学到的方法正确地解读绘本,发现绘本无穷的内涵和魅力。
学习重难点
学会读懂绘本图画和文字的重要方法:用心观察、合理想象、图文结合、边读边想。
学习过程
一、介绍认识绘本,激发阅读兴趣
孩子们,改变从阅读经典开始,阅读改变人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绘本故事,绘本又叫图画故事书,但它却不是普通的图画书,因为它图文并茂,图画精美,色彩丰富,文字简洁而意蕴深刻。
但我们今天要看的这本绘本却有点与众不同,整本书我们只能看到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作者用简单的线
条和图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故事。
现在就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看一看。
介绍作者
二、读封面,谈发现
读一本书,先读它的封面,这是这本书的封面,我们来就这个封面谈谈你的发现,介绍作者。
我们来猜一猜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发言:
三、走进故事,读故事
1. 逐页阅读:
“他动身去找失落的一角”,“他向前滚动,唱着这样一首歌:
喔,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啊哈哈,上路啦,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请大家来帮他唱唱这首歌)指名读:
齐读:
指导朗读:
2.思考想象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会遇到什么呢?
指名交流:
我们继续读故事,来看看是否如大家所想?
(读绘本要学会观察图画,发现了他的什么变化吗?变愉快了!板书:愉快(过程)。
)
3.(下面这幅图是没有文字的,你看看,能给他配上文字吗?你能体会到他现在的心情吗?31)
(他受到了如此大的打击,猜猜看,他还会继续上路吗?)
4.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嗨!’他说。
‘嗨!’那一角也说。
‘你是谁失落的一角吗?’
‘我不是。
’‘那么,你是你自己的一角吗?’
‘我可以当别人的一角,同时又是自己的一角。
’‘你大概不会想当我的一角吧?’‘也不一定是这样。
’‘也许我们并不很合适。
’‘别这么说……’”)这一部分,他还像原来那么自信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看,他和这个角合适吗?)
指名交流:
“‘怎么样?’‘感觉真好!’很适合!合适极了!总算找到了!总算找到了!”
(四个感叹号,你能感觉到他的心情了吗?板书:心花怒放。
)
5.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你觉得行吗?你觉得故事还会怎么发展呢?
6.他懂了,他懂了什么了?图画对比前后的他,你觉得他懂得了什么?
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生活中许多事也是这样,有得就有失,其实无论是残缺还是完美,都各有各的快乐,在于你如何去选择。
而我们的主人公选择了继续寻找并在寻找中快乐成长的生活。
所以,他“轻轻把那一角放下,从容的走开。
”
“他一边滚动,一边清亮地唱着歌,边走着,一边轻轻地唱,‘喔,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啊哈哈,上路啦,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
蝴蝶飞来了,它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蝴蝶飞走了,它继续开心地往前滚动,望着它渐渐远去的身影,你们有什么希望或祝福的话要送给它吗?
交流:
四、讨论交流
有一句名言,叫做“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
”那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书,想一想,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再次回读故事。
(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话。
)
交流:
小结:
的确,太多的画面让我们回味了!或许你会为他旅途中的
愉快而欣喜;或许你会为他抓碎那一角而与他一起失落;可能你会为他成为一个圆而欣喜若狂;可能你会与他一起感悟;再者,你会为他的“放下”而陷入沉思。
师板书:“放下”
感悟书签:
读了这本书,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现在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张彩色的书签,将自己的感悟写在上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表达出自己的所感。
(伴着音乐,学生制作自己的读后感悟书签,师巡视交流。
)分享:展示书签,把自己的感悟与他人分享。
小结:孩子们,读绘本就是要用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的方法,通过简洁的语言的,感悟绘本所意蕴的深刻道理。
五、拓展阅读:
老师给你们再推荐几本绘本,《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还有一本书他所绘制的第一部绘本作品——《爱心树》,另外一本是《稀奇古怪动物园》、《一只会开枪的狮子》、《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
相信你们会喜欢这些作品。
板书设计
绘本《失落的一角》
不快乐——愉快——沮丧——心花怒放
“放下”
教学反思
崇高路小学王素歌
《失落的一角》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绘本,无论哪个年龄层的读者在阅读后都有不同的感悟。
文本虽然以简洁的线条文字为主,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读同一本书后的感悟和认知是不同的。
我认为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备出符合学生年龄的课。
《失落的一角》这本书可讲的点太多,但该引导理解到哪个份上才算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度?备课时预设了很多:残缺胜于完美、残缺就是完美、努力追寻的快乐过程胜于最后得到的结果、善于把握住机遇、勇于尝试会有意外收获、乐观心态坚持追求等等。
但现实课上,学生并不是太容易理解得到这本书的中心哲理:残缺与完美,得与失的取舍。
这两个深刻的含义是要有一定的阅历和经历才可能感悟得到的,很欣慰有个别学生说到了,而更多学生只能达到追寻过程中的快乐比结果更重要这个层面,甚至有学生答到乐观坚持,包括最后的之所以圆放下了一角却还要继续追寻是因为:它的快乐是在追寻过程中获得的,如果停止了,没有目标不再寻梦了,它也就失去了动力,很多人不正是因为一直抱有希望而一直坚持行走在路上吗?我认为这些都是符合他们认知范围内的阅读感悟,而且也
比较励志。
至于中心哲理:残缺与完美,等学生再大一些去读时,才会有更深的体会,所以没过多引导。
课后,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再“退”,不要过于强加自己的预设去教给学生,要把更多地阅读时间还给学生,遵循学生的现有思维在交流中浅谈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