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


6/27/2018
例如:甲开枪杀乙,第一枪未能射中,当时有条件(如枪中尚有子
弹)再射击,但甲出于本人意愿而自动放弃了继续射击,因而使犯 罪结果没有发生。
12
自动放弃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是犯罪中止
• 理由——
• 1.行为人对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放弃,是发生在犯 罪实行未了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犯罪行为已经被迫停 止的未遂状态下。
• 2.行为人对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放弃是自动的而不 是被迫的。
• 3.行为人对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自动而彻底的放弃, 13 6/27/2018 使犯罪结果没有发生,犯罪没有达到既遂状态。
三、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
• 1.预备中止、实行 • 2.消极中止和积极 中止 未终了的中止与实 • 根据对其成立是否要求 行终了的中止
除赵女家人外,还有其他亲戚前来祝寿)。
• 后被告人张某回家后即将投毒一事告知其姐夫,并随
即赶回赵家,此时赵家正准备用水缸中的水淘米做饭,
被告人张某告知赵家投毒一事,并在其姐夫等人帮助
6/27/2018
下将水倒掉。(——犯罪中止 )
2
刑法典 第二十四条
•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 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原则的条件是“没有造成损害”,所谓没有造成损害,
是指没有造成任何实际的危害后果。
6/27/2018 18
5.中止犯与刑法第13条“但书”的关系
• 对中止犯适用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原则的前提是 行为人的行为人的行为虽然未达到犯罪既遂,但还 是已经达到足以构成犯罪的程度,如果行为人的行 为属于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 危害不大的”情形,应不认为是犯罪。
项错误。

6/27/2018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 B
24
男童被绑后唱3小时圣歌 绑匪受不了将其释放
6/27/2018
25
• 根据犯罪中止发生的时 空范围所作的区分。
• ①预备中止 • ②实行未终了的中止
6/27/2018
行为人做出一定积极的 举动之不同划分。
• ①消极中止
• ②积极中止
14
• ③实行终了的中止
四、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 1.从宽处罚原则
• 对中止犯采取从宽处罚原则有利于鼓励犯罪分子停 止犯罪,充分发挥犯罪中止制度之“金桥作用”。 • 采取从宽原则是刑事政策的要求,也是符合中止犯 的社会危害性大小和主观恶性程度的。
• 特征——
• (1)时空性


6/27/2018
目的而不欲)
9
关于自动性的具体问题

构成犯罪中止不以真诚悔罪为要件,只要基于自己 的意志彻底放弃犯罪即可。
• ①出于真诚悔悟、良心发现而停止 • ②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 • ③受到别人的规劝 • ④基于惊愕、恐惧而放弃 • ⑤基于嫌恶之情而放弃
• 时空范围:从犯罪预备行为发生开始,到形成犯罪
既遂以前这段时间内,且犯罪又处于运动中而尚未
停止在预备形态或者未遂形态。
6/27/2018
6
(2)自动性——本质特征
• 行为人必须自动放弃犯罪。 • 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自认为当时本可 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
• 两层含义:
• ①前提条件:行为人自认为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 完成犯罪。
(2009年试卷二第5题)
• 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抵挡 喊着说:“是丙逼我把你家老汉推下粪池的,不信去问 丁。”甲信以为真,遂松开乙,乙趁机逃走。关于本案,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 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
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
22
• 6/27/2018 D.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不能犯)
• ①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 • ②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 1.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
•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而成立的犯罪停止 形态。
6/27/2018
• 三大特征:(1)时空性;(2)自动性; (3)彻底性。
5
(1)时空性——客观前提特征
• 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
第四节
犯罪中止形态
• 立法可以从刑事政策角度出发,在已经犯了罪 的行为人之间架设一座中止犯罪的黄金桥。
• •
——德国:李斯特(Franz V.Liszt)
6/27/2018
1
案 例
• 被告人张某因与赵女恋爱不成而对赵家心存不满,购 得“三步倒”鼠药一包,并趁赵家没人之机翻墙入院, 将鼠药投入赵家水缸后即离去(当日为赵女母亲过生日,
【分析】
• 首先,某甲为奸淫目的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应该说尚处于预 备阶段,其还没有来得及针对具体被害妇女实施暴力、胁 迫等强行手段(还在寻找被害对象的具体方位),即没有 实行着手,不存在犯罪未遂的时空阶段;
• 其次,某甲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虽然遇到意志以外的障碍, 但该障碍并不足以将其行为停止下来,至少其还可以实施 下一步的暴力、胁迫等手段,由于遇到老同学,不好意思 而放弃,该轻微不利因素导致自动放弃的,并非犯罪预备, 应属于犯罪中止。
• 对于中止犯,审判人员必须予以从宽处罚,没有予以 从宽或不予以从宽的自由裁量的余地。 6/27/2018
17
4.处罚原则的具体适用
• 中止犯包括应当减轻处罚和应当免除处罚两种处罚原则。 • (1)应当减轻处罚原则的适用条件。 • (2)应当免除处罚原则的适用条件。
• 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对中止犯适用应当免除处罚
既遂的,即使客观上不可能既遂,也是中止。
6/27/2018 11
二、自动放弃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定性
• 行为人实施了足以造成既遂危害结果的第一次侵害行 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发生既遂的危害结果, 在当时有继续重复实施侵害行为实际可能的情况下, 行为人自动放弃了实施重复侵害的行为,因而使既遂
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形。
6/27/2018
• ②关键条件:行为人出于本人意志而停止犯罪。
7
(3)彻底性
• 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 “彻底性”表明了行为人放弃犯罪的真诚性及其
决心,说明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是坚决的、完全
的,而不是暂时的中断。
6/27/2018
8
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实行行为,但尚未造成 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犯罪结果时,自动有效地防止犯 罪结果的发生而出现的犯罪中止形态。
• ⑥害怕受到刑罚处罚
• ⑦发现是熟人而放弃 6/27/2018
• .................
10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分
• “能达目的而不欲”时,为犯罪中止; • “欲达目的而不能”时,为犯罪未遂。
• 弗兰克公式(德国学者弗兰克)
• 对于其中的“能”与“不能”,应以行为人的认识为
标准进行判断。即只要行为人认为可能既遂而不愿达到
6/27/2018 15
2.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原则 • 我国对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三种不
同的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原则的规定上也体
现了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
• 如对预备犯规定了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处 罚原则,对未遂犯规定了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原 则,而对中止犯规定了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处罚原则。即对预备
6/27/2018
犯和未遂犯都有从轻处罚的原则,而中止犯则至少是减轻处罚。 16
3.必减主义
• 根据刑法第22条和第23条的规定,对预备犯和未遂犯 采取得减主义,即可以从宽处罚也可以不从宽处罚。 • 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对中止犯必须予以从宽处罚,
即: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
的,“应当”减轻处罚。
•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 (一)概念 •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 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 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 形态。
6/27/2018 4
(二)特征
• 犯罪中止分为两类:
6/27/2018
19
案例:
• 某甲欲行奸淫而于深夜从某栋楼房的下水管道爬上三楼,
推开窗户,跳入一女职工宿舍。正蹑手蹑脚摸向床边时, 一不小心踢翻一脸盆,惊醒正在熟睡的妇女某乙,某乙顺 手拉开电灯,某甲发现该女是自己初中的老同学,很不好 意思,于是拉门而逃。 • 问题:某甲的行为性质?
6/27/2018 20


(4)判断犯罪中止形态是否具有法益侵犯的可能性,不 是以中止行为本身为标准来判断,而是以中止行为之前的 犯罪行为为标准。因为中止行为本身是法律所鼓励的行为, 而非犯罪行为,这是对犯罪中止形态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 罚的根据;但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这也是 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甲把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 该行为对乙的身体健康具有侵犯的紧迫危险,但甲随后自 动放弃了犯罪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而非犯罪未遂。D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核犯罪中止的认定。 (1)甲的行为不具有正当性。因为乙将甲的父亲推下粪坑 的行为已经结束,不存在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或者紧急危险, 所以甲的行为不可能具有正当性。C选项错误。 • (2)甲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该行为具有 侵犯乙身体健康的紧迫危险,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实行行为,即 甲“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所以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的说法错 误。A选项错误。 • (3)甲对乙的伤害结果并未实现(犯罪未得逞),其原因在于 甲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本案中甲之所以放弃犯罪,是因为相 信了乙的话,以为是丙将其父亲推下粪坑。但是在中止的自动 6/27/2018 23 性认定中,放弃犯罪的原因本身并不重要,只要行为人认为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