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MTI(笔译)保研经验分享2014年保研的事情于十月已经尘埃落定,川大的保研面试是在10月10号,第二天出结果。
当收到预录取的短信通知时,我的眼泪流唰唰地流。
我是四川人,大学本科是在千里之外的江苏上的。
虽然我很小就开始独立生活,但是最近两年回到家(我基本一年回家一次),看到父亲和母亲头上已显银霜,还是希望可以离家近点,多陪陪父母。
言归正传,简单描述一下这次经历。
先说说我的基本情况:理工科院校的外文学院,学习成绩属于逆袭型,综合英语素质个人感觉一般,几乎也没有参加过什么英语类的比赛,专四良好,六级544,过了三笔,就没考其他证书了。
最初,我打算想考研,并不是我真想读书,而是我咽不下在理工科学校受严重边缘化的这口气。
具体怎样受边缘化就不细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在不知道国家政策今年的变动之前,我也一直在准备考研,目标是南大。
很喜欢南大,古老的学校,很有氛围,文科生就是喜欢书生气息浓的地方。
准备的时间也不是特别长,战线大概有三个月,但实际上最多一个半月。
期间当了一个多星期的国际夏令营志愿者,后来有去江苏省运会当了半个多月的开幕式表演人员(现在想想也是醉了,一个要考研的人还有心思干这些~)还牙疼,吃饭吃不下,睡觉睡不着,根本没法复习。
可是不论怎么说,总还是每天都在接触考研的一些内容。
水平不敢说在上升,但绝对没有退步。
学语言就这样,三天不练手生,十天不练,退步大得惊人。
整个大三暑假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复习着。
开学之后,我们学院安排的课还特别多,甚至有时一天八节课,想想都郁闷,哪个大四的还有那么多课?复习时间基本就只有晚上六点到十点四个小时,有时上午没课,一天有八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到学院针对国家新政策制定出保研政策的时候,已经到九月中旬了。
原本打算放弃,一心考研(主要是我们上一届一个超级牛逼的学长通过夏令营才保上厦大<人家六级670多,过了高口笔口试,二口>,而自己除了成绩好像在学院有点优势外,几乎没有其他亮点了,而自己学院的期末根本成绩代表不了什么),可是我一好姐妹给我说,你干嘛放弃啊,大学三年的成绩就只有现在有用,而且你考研初试完了还得面试吧,就算这次失败,咱们回来继续考,还为以后的面试积累点经验呢。
虽然不是特别赞同,但还是也有道理的,而且刚好学院要求填写申请表的时候我在宿舍,就花了三分钟把表填了交了,然后照常每天早出晚归地上自习。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好感谢曾经的自己,那么执着,那么坚定。
真正开始关注保研信息大概是在9月25号,那时候一些学校的推免生招生政策已经出来了,而且有的学校自己学校网站上已经开始报名(所以大家一定要早点关注,大部分好的学校都会提前进行面试一批)。
我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与老师交流的结果,定了三所学校:四川外国语,苏大,重庆大学,大家看看这些学校就知道我的水平了。
后来我一老乡学长给我建议说,这三个学校太过于保守了,至少应该报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冲一冲,留下一个做保底就可以了。
后来他又通过各种关系,给我联系到了厦门的一位教授(我曾经给他说过,我很喜欢厦大,环境优美,地理条件也不错)。
我和教授打电话聊了二十来分钟,他现在不管行政,所以一些政策也不太清楚。
但是他以一个面试官的角度,给我分析了一下面试可能出现的情况,主要就是叫我不要紧张,自己正常水平的正常发挥就是最佳水平,还说老师也是平常人,不上课的时候也会喝个小酒,打个小牌,大家都一样,不要有畏惧感。
所以,最后定下的是:川外,重大,厦大。
网上填了志愿之后第一天收到了川外的,第二天收到了重大的,心理压力也小了,但是还是在等厦大,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还是没有等到。
中间也给厦大打过电话,说是还没有出结果,后来也大概知道是没结果了(后来才想起厦大每年夏令营都会招许多保研的,所以留给外面的名额肯定不多了)等到第六天,我和我一个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她也有一个学校没有给她发信息),就在考虑要不要换学校。
我之前有看过川大的推免生政策,觉得自己相差太远,而且知道川大的考研题目很难,所以就放弃川大了。
我再三考虑之后,还是决定换学校,管他的,就试一试呗,就算没有收到通知,还有川外重大嘛,反正也离家近了。
既然报了,心里总还是会惦记着,可是一直到七号都没有任何相关信息。
到七号晚上,我正式决定不去想川大了,集中力量去川外吧(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连川外都上不了)。
十月八号,在向老师说明情况的时候,老师就以他的经历和见闻评价了一下川外“不是我故意贬低它,在五所外语院校中,实力肯定是最弱的”(他本科是英语专业的)虽然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心里总是不舒服,毕竟被人给了一个差评。
心里隐隐难受,我没等课上完就走了。
我刚出了教学楼,拿出手机看看几点了,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去找另外一位老师请假。
发现有两条未读信息,但已经习以为常了。
那段时间,你隔半小时查看一次手机也会发现有好几条短信。
既然看到了,就先看看吧,学院又发生了或者即将发生什么大事。
一条是团支书发的,另一条是……川大??!!这是真的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缓过神来就急急忙忙买票回川,准备面试。
我8号收到短信通知,10号就要面试,而我从江苏回四川坐火车得花27个小时(当时我爸爸让我坐飞机回去,但是我觉得能保上的机会不大,所以就决定不浪费钱了)。
我的川大面试准备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天,而且是在火车上。
在火车上的27个小时,我大概只睡了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看书。
川大的复试内容为:听力+写作<800字>(不按常理出牌吧)+面试。
由于知道了它笔试部分的内容,在车上我上半天一边听听力一边看写作,可是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这两项是需要长期积累,而突击不来的,所以复习了和没复习一个样。
而且在车上很吵闹,听力也听不大清楚。
到下午终于联系上一个考研去川大的学长,他给我说要重视面试,笔试部分一般都没有问题,所以下午就把准备的重点放在理论这部分。
从下午到晚上一直在看各种理论介绍,还有叫室友帮忙在网上搜索川大以前面试出过的题目(进川的火车一路穿山越岭,手机根本没信号),拿到题目后就和一个很要好的学长进行讨论,怎样回答,怎样思考。
说到这里,真的觉得是人品爆发,那天下午讨论的题目中就有一个是我第二天抽到的题目-translator is a traitor,所以大家在准备的时候,一定要把网上出现过的题目搜出来自己想一想,到时候面试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
第二天笔试,偌大的校园,要不是有高中同学在那里,我肯定连笔试的地方都找不到。
可是还是迟到了,到地方老师已经在准备发试卷了。
心里那个紧张,整场笔试手都在发抖,写的英语简直不能看。
首先是听力,心里砰砰跳,根本听不清楚,只得随便乱写,有一道填空,我一个都没有写,news部分也不知道写的什么,听见的都写下来了后来自己编了一编,勉强凑成了一段话。
听力这部分,一定要多听多练,不然考试的时候会无比的紧张,影响整场发挥。
接下来是写作,800字!说来也惭愧,学了那么多年英语,我竟然从来没有写过800字的英语作文。
而且看到题目也是醉了,有关humanity,结果读了文章才发现在这样是取的它“人文学科”而非“人性”的意思。
还好前几天看一篇新闻报道刚好查过这个词语的意思,不然题目都不懂。
写这篇作文时,我使尽了我浑身解数,把暑假背的各种美文散文,能用上的全用上了。
不过最后我也不知道到底写满了800字没有,最后还有5分钟的时候被迫交卷了。
考完上午的笔试,我都不想参加下午的面试了,因为觉得我肯定及不了格,下午的面试参加了也白搭,还不如好好转转川大校园呢。
后来我高中同学请吃饭,对我说,既然来了就试试呗,管他结果如何,试试说不定就上了呢,不试是肯定没有机会的。
而且由于我是外地回来的,面试肯定安排在前面,面试完了再去逛也不迟。
觉着也对,就中午学校外面随便吃了点,然后继续看书准备下午面试。
但是到了一点才想起我还没有报道,又急急忙忙去学院报道,所以我的面试就是最后一个而不是前面几个(所以假如你是外地回去的,又不想在前面几个面试,就推迟去报道吧,不过真正有实力就不在乎这些了)。
面试的时候,翻硕、语言学、文学的同学都在一间教室等待复试。
当天人不多,大家也比较友好,相互聊聊天,开开玩笑,时间很快过去。
复试完的同学,出来时都有点沮丧,进去的十来个同学,只有一两个说了一句“还行吧”,其他的都有点郁闷地说“还是准备下一个地方吧”。
我本来就没有抱着能面上的希望,所以比较淡定的在那里和旁边同学聊聊各自的学校情况。
但是在我前面还剩三四个人的时候,突然就紧张起来了,我甚至连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都想不起来了,赶快掏出手机查阅。
终于挨到我了。
先进面试的教室抽取话题题目- translator is a traitor。
我看到题目又惊又喜,竟然运气会这么好,昨天在车上还和学长讨论过呢!可是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我完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这个是关于忠实程度的一个问题,除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没办法,只能自己现场编了。
既然是关于忠实程度的,那我就从不同的文本体裁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主要说了两个方面:一,针对科技、论文、教材文本等需要高度忠实原文的文本来说,translator is not a traitor but a faithful fellow;而另一方面,假如原文是文学体裁或类似的,而且作者采取了意译的手法,那么to some extent, translator is a traitor due to his or her different belief,cultural background, purposes and so.说实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完全就是鬼扯,肯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然后便是老师进行提问,when you translat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我想了一秒,就开始说我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文化因素是最大的障碍,因为文化的缺失,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很难保留,而且文化需要长期的熏陶,语言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对文化的深入了解。
之后进行视译,我的英译汉是有关建筑风格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其中有一个HSBC,我在准备的时候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在说的时候竟然说成了中信银行!现在想想,心里都拔凉拔凉的。
不过老师没有打断我,而是等我把所有都译完了,才问“你确定HSBC是中信银行?”我想她问我,这个肯定译错了,脑子打了个转,脑袋里蹦出“汇丰银行”,管他对不对,只好硬着头皮说了。
误打误着!最后老师看了我的三笔证书,就问我有没有做过翻译实践。
我说我曾经给大四毕业生翻译过论文摘要,以及他们的翻译实践。
老师笑笑,给了一句“thank you”。
面试就这么完了。
我是最后一个面试的,除去视译的时间,我面试的时间最多五分钟,我当时觉得我在川大的日子也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