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中国文化的初创期,⏹秦汉至隋唐——中国文化的繁荣期,⏹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发展期,⏹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初创期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或者说正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人。

⏹考古学资料显示,从猿到人的标志是元谋人的出现,即170万年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元谋猿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

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今有170万年。

⏹大概已经会使用火。

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被称作"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

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

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体格、外貌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

⏹旧石器时代⏹从元谋猿人(170万年前)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均处于旧石器时代传说中的"燧人氏"⏹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住在黑暗的洞穴里,吃野生瓜果、河蚌蛤蜊、连毛带血的生肉,有一个能干的人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吃上烤熟烧香的食物。

⏹大家推举他为领袖,称他为燧人氏。

新石器时代⏹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仰韶文化⏹约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和河北,南达汉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区,西及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都发现了它的遗址。

⏹出现了面积达十几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遗址。

⏹主要作物仍为粟黍,亦种大麻,晚期有水稻,发现蔬菜种子的遗存。

龙山文化⏹距今五千到四千年,分布于西起陕西、东到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到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

⏹由于原始共同体的分化和走向瓦解,龙山文化村落的规模比仰韶文化缩小,但农业生产工具有明显的改进。

石铲更为扁薄宽大,趋于规范化。

⏹半月形石刀、石镰、蚌镰等收获农具的品种更全、数量更多伏羲氏⏹远古时代人们用石块木棒对付野兽,常常奔波一天却毫无所获。

⏹伏羲氏教人们用绳索结网,用网来捕猎野兽和打捞鱼虾,猎物量大大增加,⏹又教人们在猎物多时把活着的野兽喂养起来,驯养成家畜,开创畜牧业生产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发现扔在地上的瓜子、果实、谷粒会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果树和谷物,就试着栽培,以补充渔猎的不足。

⏹不顾个人安危,把采集到的各种植物一一品尝,并仔细地记录下来。

⏹他还试制了耒耜等农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元代王祯《农书》中神农教稼图⏹神农还是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传说其形象为牛首人身,这也许是因为牛在中国原始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神农正在教部民耕地和识百草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化人” 与"人化"⏹旧石器时代多称某某“人”,新石器时代多称某某“文化”。

⏹旧石器时代主要是“化人” 阶段,新石器时代才进入“人化” 时代。

⏹化人时代最主要的文化成果是人自身,包括大脑、器官、肢体等的形成北京天坛园丘,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母系氏族社会⏹原始人在群婚条件下,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必然是母系社会,形成以一个老祖母为核心的氏族制⏹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伏羲女娲交尾而生小儿的刻像为一种生殖崇拜⏹父系氏族社会两个条件⏹从4千多年前青铜器时代开始到氏族社会消亡,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开始萌生。

一是对偶婚姻出现,形成较稳定的家庭,开始知道有父;⏹一是生产力发展,男子开始成为主要劳动力“三皇" "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史记·始皇本纪》载有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这泰皇之所以最贵,是因为它所指系人皇.这个天,地,人三皇是个笼统的概念⏹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按《史记》的说法,五帝是指黄帝、颛顼(音“专须”)、帝喾(音“酷)、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这其中的炎,黄二帝已被大家公认,其余几位有待考证⏹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是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而帝尧则是黄帝孙子的孙子.他们都是黄帝派生出来的,似乎应该只占据五帝之一.⏹舜是因尧禅让继位,与黄帝无血亲,应占一席之地.五帝排列组合⏹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少昊、颛顼、帝喾、尧、舜⏹黄帝、少昊、颛顼、喾、尧⏹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禅让⏹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即著名的禅让。

⏹传说尧在位七十余载,衰老之际,知子丹朱不肖,看中了贤孝而有才的舜,经过多方考验,“令舜摄行天子之政”。

⏹舜到暮年,亦仿当年故事,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禹,又叫大禹、夏禹。

采用疏通河道,开凿沟渠,把洪水宣泄入海的方法治水。

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的才干和品德得到舜赏识,于是舜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大禹。

大禹即位后,逐步把原来的部落联盟组织发展成国家组织。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建立了三大文化集团⏹中华民族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中部及北部部分地区,首领有黄帝、炎帝(炎黄子孙),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东夷集团活动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首领有蚩尤、后羿等,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首领有伏羲、女娲等,属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向东延伸则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一、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家天下"⏹夏朝资料不多,有待进一步考证。

⏹禹传位给儿子启,启建立夏朝。

中国社会进入"家天下"的私有制阶段殷商神本文化⏹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

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

⏹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徙。

直至公元前14世纪,才在盘庚率领下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徙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此传位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史称"殷商"。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

⏹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吸取殷商教训,认识到“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文化转型,“从神本走向人本”。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人的文化转型,亦即“维新”。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虽然是一个历史几乎与商同样悠久的部落,但是由于能够实行文化维新,从而开创出一种新的局面。

夏商周三代统称为礼乐文明⏹夏商周三代无论是从器物建制,还是从思想文化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继承性与连贯性,后世将其统称为礼乐文明。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礼记·礼器》。

这都说明,夏商周三代之礼相因相承、一以贯之。

“礼”成为“国之干”⏹“礼”成为“国之干”,承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即管理国家事务、规范社会秩序、谐和人际关系的功能。

⏹周代崇仁尚德、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实现中国文化上的超越与突破,代表三代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奠定中国文化的“母型”和发展方向。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轴心时代"的说法⏹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智慧之路>中提出一个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的观点,⏹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中,出现了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德莫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等一大批哲人,⏹他们排除了人类神秘的"原始思维"对宇宙的神话解释,开始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社会和人进行审视和沉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