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交通重点

道路交通重点

AX单选:1.城市交通的机动化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外联系和交往的加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联系加强了,综合交通和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更为清晰,要求我们要加快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疏通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联系通道,利用对外交通条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是随着城市交通机动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

国外经验,国民收人人均1000-1500美元时,私人小汽车开始普及;相比国外,我国城市小汽车的发展要相应提前。

目前在我国城市私人小汽车发展预测中常采用2020年(人均GDP10 000美元左右)达到18辆/百人的指标。

2、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3、城市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和路面设计四个部分,其中道路选线,道路横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4、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要求道路及道路两旁提供一定得是距空间以保证行车安全,成为视距界限,视距界限主要有以下三种:1、平面弯道视距界限2、纵向视距界限。

3、交叉口视距界限。

5、各类机动车混合行驶时,考虑最宽的净空要求,即每条车道宽度3.5-3.75m6、一条机动车道通行能力推荐值:(每小时同行最大车辆数)小客车500-1000载重汽车300-600公共汽车50-60混合汽车4007、(简答)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具体位置,按照标准横断面和道路两旁地形,用地,建筑,管线等要求,详细布置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个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排水设施、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等其他设施和交通划线的布置在内,确定个路口交叉口桥涵的具体位置和设计标准,选型、控制尺寸等平面交叉口的平面设计一般绘入道路平面设计图中。

8、交叉口车速及转弯半径:(○1交叉口设计车速○2转弯半径)主干路:○125-30○215-25次干路:○120-25○28-10支路:○115-20○25-89、城市道路上的雨水排除方式是:沿道路横坡方向将雨水汇集到两侧路缘石边形成街沟,然后顺道路纵坡方向排入设在街沟上的雨水进水口。

10、停车设施类型及规划指标:路边停车带、路外停车场。

停车设施停车面积规划指标是按当量小汽车进行估算的,露天停车场为25-30每平方米停车位,路边停车带为16-20,室内停车库30-35.11、信号灯操纵方式:1人工控制2定时自动调节3电子计算机和传感系统控制。

UX多选:1、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地铁,轻轨,缆车,轮渡,水上航线,出租汽车等。

2、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系统)、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与保障系统)所组成。

3、城市景观分为三种:宏观、中观、微观景观。

4、城市道路在选线、空间组织及细部设计上与城市建筑绿化等涉及相互协调配合。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

6、人的交通活动特性有四个要素:○1出行目的。

包括上下班出行涵上学,生活出行,公务出行三大类。

○21出行方式。

城市客运交通按出行方式的分类比例通常被称为城市交通出行结构。

○3平均出行距离。

就是城市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4日平均出行次数。

7、影响城市居民出行选择出行方式的因素很多,如城市居民经济生活水平,居民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公共交通发达程度、服务水平、票价,道路交通状况,城市结构布局,地形、天气、季节,城市小汽车、自行车拥有量,居民的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

一般在公共交通较为方便可靠、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城市居民选择出行方式的主要因素是出行时间.遵循时间最省原则.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乘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和步行.8、城市干路网类型:○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21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3自由式道路系统○4混合式道路系统.9、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分工:从规划编制的角度要按照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关系将城市道路网分为城市快速路网、主干路网、次干路网和支路网。

城市道路网的功能分工:按其功能可分为交通性路网和生活性路网两个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网格。

10、城市道路衔接原则:○1低速让高速,○21次要让主要○3生活性让交通性,○4有序而适当分离。

11、车辆停放方式有:平行停车方式、垂直停车方式、斜向停车方式PD判断:(简答)交通分配就是按照规划的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网初步方案,根据出行确定的客货交货交通量,按照出行时间最少、费用最小的原则(即快、捷、方便的原则).决定交交通量在起、终点之间路线上的分配.可以得到道路各路段和各交叉口的交通流量流向分布图,再与路段和交又口的通行能力进行校核,确定道路的断面和交叉口的形式,必要时对土地使用、道路网规划方案及公共交通网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以期求得一个合理的、较为均衡分布的、留有适当余地的城市道路交通总的安排.公共交通路线网密度:δ=L网/FJS解释:1、交通性道路:是以满足交通运输为主要功能的道路,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

2、TOD模式:依赖交通的城市发展。

3、1、(1)交通性主干路:是城市中主要的场速交通性干路,市城市快速路和其他常速路间的连接纽带。

又可分为“货运为主的交通性主干路: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和工业区对外货运交通枢纽附近,客运为主的交通性主干路:主要布置在城市客流主要流向上,可能将城市组团进步划分为具有一定功能特点的“分组团(片区)”,必要时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

(2)交通性次干路:主要分布在工业、仓储、物流区,是交通性主干路之间的集散性或联络性的道路或位于用地性质混杂地段的次干路,也包括全市性自行车专用路,其交通性并不十分强。

2、生活性道路: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的道路,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的,以步行、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为主、货运机动交通较少,道路两旁多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停车服务条件。

又可以分为1生活性主干路:休现城市性质、城市特色的全市性景观大道和布置城市主要公共性、生活性设施的主要干路; 2生活性次干路:如商业大街、居住区级道路; 3生活性支路:如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小区级以下道路等。

4、疏通性道路由城市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构成。

交通性主干路交叉口之间一般不实现慢车道与快车道的联系与转换,分隔带通常布置而在交叉口组织不同车流的转换。

为了使快速车道的同行更为畅通,可以在交叉口设置直通式立交。

5、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是决定城市交通分布的重要因素。

交通生成指标:确定不同性质不同分类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

它表示交通的产生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6、OD调查就是出行的起终点调查,目的是为了得到现状出行生成形态、交通设备资料、土地使用动态及影响交通的社会、经济等各项因素。

OD调查主要包括出行抽样调查、货运抽样调查两大类。

7、出行分布是确定各交通之间出行的形态,通常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假设个交通出行的次数与各起点终点交通区的大小范围成正比,而与其间距离或隔离程度成反比。

8、重力模型又称引力模型,是最广泛采用的一种模型,其基本概念是吸区吸引各发区来本区出行的量与发区的总出发量和吸区的总吸量成正比,与发区到吸区的出行阻力系数成反比。

9、物流中心是组织城市货运的一种新的形式,是以对外交通(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的货运枢纽为中心,包括仓库、批发、城市货物运输,甚至包括小型加工、包装工场等组织在一起的综合性中心,减少了货物在供销、流通、分配、经营等几个环节中的不必要的周转,从而减少了自身的往返运翰和城市的交通量.10、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

但许多城市在红线外侧划定建筑红线增加绿化用地,并为将来道路红线向外扩展留有余地。

11、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一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同时为了保障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成为限界。

行人净空:净空要求:2.2m宽度要求a.单身行走无携带物0.7-0.8。

b.单身行走一侧携带物品0.75-0.85m(平均0.8m)c.单身行走两侧携带物品或大人带一个小孩:0.85-1.10m(平均1.0m)12、行车视距: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为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距离。

13、建筑是对城市土地的使用。

建筑内部的人流交通与城市道路上的人流、车流交通之间存在一类很重要的交通,称为“临近建筑交通”临近建筑交通在建筑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起着联系、缓冲及人流与车流转换的作用。

临近建筑交通所使用的空间称为“临近建筑交通空间”,把建筑与城市道路联系起来。

JD简答:1、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以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2、城市交通是指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主要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

3、3、交通分流三种基本形态:交通性交痛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及步行交通的分流。

4、城市交通模式:1,小汽车为主题的交通模式,如分散型城市洛杉矶等,2、以城市轨道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和地面交通为辅的交通模式,如发达国家超级大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

3、一小汽车为主公共交通为辅的交通模式,如北美欧洲多数城市,4、以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如中国的香港地区,新加坡。

5、以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为辅的交通模式多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5、现代交通与过去交通的重大区别就是快书交通的需要和交通分流的需要。

因此,城市道路结构必须进行一次大的变革,形成新的适应现代交通的分流式的道路结构,可划分为:1城市快速道路系统(机动车专用道路)2城市常速道路系统(机、非组合道路)3自行行车与步行系统(非机动交通道路).7、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分析: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2,在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

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

5,局民交通意识问题。

8.快速路是城市中为联系城市各组团的中,长距离快速机动车交通服务的机动车专用通道,属全市性的交通主要干线道路。

次干路是城市各组团内的干线道路。

支路是城市的一班街坊道路,在交通上起到汇集作用,是直接为用地服务和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主的道路。

9、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基本思路:1、城市中任何具体的局部的交通问题都要从交通需要和全局出发研究解决,从交通源入手减少交通的出行量和出行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