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
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
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
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
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
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性次干路2生活性道路按交通目的的分类:1.疏通性道路(城市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 2.服务性道路道路横断面的改建:一,横断面的拓宽 1.两边拓宽:这种方法适用于按道路红线长期控制,逐步形成的道路,例如两侧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危及居民安全势必拆迁等。
两边拓宽的优点,是可以维持原有道路中心线不动,翻修道路工程量较小,但改建时地上地下管线设施往往有较大的变动。
2.一边拓宽:适用于一次拓宽到道路红线规划宽度的道路。
一边拓宽的方法实施上比较方便经济,但一边拓宽,在调整不行道路拱上要进行较多的工作量,以至增加工程投资,故最好能结合路面改建或大修同时进行,则较经济。
二,横断面调整例如:1.取消“二块板”或“三块板”上的分隔带,把原有断面形式改建成为机动性较大的“一块板”模式,在路面上划分快慢车道分道线,组织快慢车分流行驶。
2.组织单向交通,把原有双向形式的道路改变为单向行驶的道路 3.采取交通管制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限制某些车辆行驶 4.适当压缩绿化带以拓宽车行道或人行道宽度 5.加大交叉口路缘石半径,修建港湾式停靠站,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交织角:车辆延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夹角为交织角,常以右转车道与中心岛之间车辆行车轨迹直线夹角表示(即以右转弯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夹角来表示,其大小取决于环道宽度和交织距离,交织角越小越好,交织角是检验车辆在环岛上交织形式的便利程度和安全状况的指标,一般限制在20度-30度之间为宜。
渠化交通组织:设置交通标线,标志和交通岛等措施,引导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1.利用分车线,分隔带和交通岛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速度的车辆划分车道行驶,使行人和司机很容易看清相互形式的方向,避免车辆相互侵占车道和干扰行车路线,因而可减少车辆相互碰撞的机会,增进行车安全程度。
2.利用交通岛的位置,限制车辆行驶方向,使斜交对冲的车辆变为直角交织或锐角交织 3.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道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
4.利用交通岛的布置,可以防止车辆在交叉口处转错车道 5.在交通量大,车速较高的交叉口需要考虑设置变速车道和侯驶车道 6.渠化交通后,交通岛或分隔带上便于设置各种交通标志和信号设备,并可作为行人过街避让车辆的安全岛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道路红线宽度即为道路的规划路幅宽度,它为道路及市政管线设施用地提供法定依据。
用地红线是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的建设用地范围边界线。
建筑红线是建筑物、构筑物后退用地红线、道路红线距离要求的界限。
红线规划的设计内容:1、确定红线宽度2、确定红线位置3、确定交叉口形式实例:1、主干道与次干道交叉口处机动车道应考虑拓宽2、占用人行道位置的公交停靠站,道路红线应相应后退3、干道公交停靠站应设为港湾式4、公交停靠站应布置在交叉口出口道,其中四五离交叉口过近,一布置在进口道了主次干道间距:主与主为800—1200 次与次为500—600 支与支为250—300道路面积率: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近远期结合1交通量目前与将来的差别尽量减少拆迁,同时节约用地,使沿街建筑发挥作用。
2、交通组织上,我国中小城市非机动车和行人过多,因此,不必过早划分快慢车道,不宜将人行道定的太窄。
3、对于新建道路,要为远期扩建留有余地,备用地可作近期绿化,对于路面部分的安排,应考虑到远期仍能充分利用为原则。
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其适用条件:1、一幅路:是指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设有分隔带,车行道为机非混合行驶。
特点:机动车车行道条数不应采取奇数,一般道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高峰时间不会同时出现(速度不同)公共汽车停靠站附近与非机动车相互干扰。
适用条件:适用于机非混行,交通量均不太大的城市道路,对于用地紧张与拆迁较困难的旧城市道路采用的较多,适用于城市次干道和支路。
2、二幅路:实在车行道中央设一中央分隔带,将对向行驶的车流分隔开来,但同时向车行道仍为机非混合行驶。
特点:单向车行道的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
适用条件:适用于有辅助路拱非机动车行驶的大城市主干路或设计车速大于5千米每小时。
3、三幅路:是用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3部分,中央部分通行机动车辆,两侧供非机动车行驶。
特点:机非分行,避免机非相互干扰,保障了交通安全,提高了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占地较多,投资较大,公交乘客上下车时需穿越非机动车道,对非机动车有干扰。
适用条件:适用于路幅较宽,交通量较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多,混合行驶不能满足交通需要的主要干线道路。
另外,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米时,不宜修建三幅路,原因是车行道与人行道不能满足基本满足要求。
红线宽度为40米时,修建三幅路时,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等均为最小宽度。
4、四幅路:是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增加中央分隔带,形成机非分行,机动车分向行驶的交通条件。
特点:机动车能以较高速度行驶,交通量大,交通安全,占地大,行人过街相对困难。
适用条件:适用于快速路与郊区道路。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1、根据道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和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心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
2、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平面线形,以及组成这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3、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加宽和道路超高设置等要求。
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汽车行驶时,驾驶人自发现道路前方障碍物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会车视距:当两辆车在同一条行车道上相对行驶,发现时来不及或无法错车,只能双方采取制动措施,使车辆在未相撞之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
超车视距:汽车行驶时为超车前车所必须的视距。
道路平面线形的组合长直线+短曲线长直线+长直线长曲线+短直线连续的曲线交错点是产生交通事故和引起交通延误的主要原因。
交错点包括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内容: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
2、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和雨水、排水管道的布置。
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来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
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远区的道路交叉口,在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1、主要优点:1)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不论左右转弯和直行车辆,都不需要停车,可同时连续不断地通行,节约时间2)车辆在环道口行驶地车辆方向一致,有利于渠化交通,且交叉行驶地车流以较小地交织角向同一方向行驶,避免了交叉冲突点,减少了交通事故。
3)交通组织简便,尤其对五条以上的道路交叉口和畸形交叉口,更为有效4)中心岛的绿化,雕塑或纪念碑等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主要缺点:占地面积较大,对旧城改建较难实现;增加车流绕岛行驶的距离,通行能力有限。
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性1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由于受到环道口通行能力的限制,因此在交通量较大的主要干道口以及快速路口,不宜设计环形交叉口。
2在具有大量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的交叉口,不宜采用3)在斜坡较大的地形和桥头引道口,也不宜采用。
交通流某一段时间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辆或人流的统称。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通行能力:在一定的时段和道路、交通、管制条件下,人和车辆通过道路和道路上的一点或均匀断面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横坡:道路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为自然排水,均设置横向坡度称为横坡。
横坡的大小取决于铺筑的材料、纵坡和铺筑宽度。
纵坡越大,横坡可以减少;铺筑宽度越大,横坡越需加大。
路缘石分侧石和平石两种。
服务水平等级分类及特点:A级:自由状态的车流。
行使通畅,车速基本不受限制,路上没有或少由耽搁,车速高,流量低,行车密度小;B级:稳定状态的车流。
车速开始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但司机还可以自由的选择合理的车速和行使车道。
这一级的低限(最低车速、最大流量)常作为郊区公路设计的服务流量标准;C级:稳定状态的车流。
多数司机在车速、交换车道、货超车方面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但仍可以达到相当满意的运行车速。
这一级常作为城市道路设计的服务流量标准;D级:车流趋于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