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

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

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等(见附录A1.1);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

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

简称半型;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50m。

5.4.2.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组类型,其划分方法见附录A2。

根据代表性岩样的化学分析、物性试验、薄片鉴定和溶蚀试验成果,对各主要岩溶层组成的溶蚀性能做出评价。

5.4.3岩溶发育程度调查岩溶发育程度受可溶岩的层组类型、气候、地质构造、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岩溶层组类型是其基本的物质条件。

因此岩溶发育程度的划分以岩溶层组类型为基础,结合考虑其出露条件和地表地下的岩溶现象,并参考有关的特征性指标,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划分为强、中、弱三级,见表3。

表3 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分级标志岩溶发育程度特征参考性指标地表岩溶发育密度(个/km)钻孔岩溶率(%)钻孔遇洞率(%)泉流量(L/s)单位涌水量(L/s.m)强碳酸盐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面积较广。

地表有较多的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发育。

多岩溶大泉和暗河,岩溶发育深度较大>5 >10 >60 >100 >1中以次纯碳酸盐为主,多间夹型。

地表有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地下洞穴通道不多。

岩溶大泉数量较少,暗河稀疏。

深部岩溶不发育5~1 10~3 60~30 100~10 0.1~1弱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

地表岩溶形态稀疏发育,地下洞穴较少,岩溶大泉及暗河少见<1 <3 <30 <10 <0.1注:钻孔岩溶率是指地表下100m或基岩面下50m以内孔段统计数;对于孔深100m 以上全孔岩溶率,指标减半。

5.4.4调查岩溶区发育的红粘土、软土及岩溶堆积物。

5.4.4.1红粘土是指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残余堆积物经湿热风化作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而形成的红、黄色粘性土,其特征是一般具有高分散度(粘粒含量一般达50%以上)、高塑性(液限达50%以上)、高孔隙比(e≥0.9)、低压缩性、高含铁铝氧化物、裂隙发育、上硬下软,且往往具有强缩弱胀的胀缩性。

调查内容主要有;a. 红粘土的岩性结构、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地貌特征、成层厚度及分布规律,着重调查红粘土的粒度、矿物及化学成分,孔隙和裂隙发育特征、厚度变化规律等;b. 红粘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特别是胀缩性、崩解性及软化性等,注意调查红粘土在剖面上其强度随含水量和塑性状态的变化情况(胀缩土分类见附录D2);c.红粘土中土洞、塌陷、地裂及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的情况,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5.4.4.2软土是指与岩溶发育有关的软弱粘性土或淤泥类土(附录D3),按其形成有如下类型;发育于岩溶湖、塘、洼地中的地表近代或现代沉积软土,覆盖岩溶区发育于隐伏岩溶漏斗、洼地、槽谷等负地形中的埋藏软土,红粘土底部基岩面附近的软流塑状粘性土,土洞塌陷中充填的软土等。

主要调查描述其岩性结构,组成成分、成因和时代、厚度、产状与工程地质性状。

5.4.4.3岩溶堆积是指经岩溶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包括地表的灰华沉积,岩溶角砾岩堆积,岩洞的化学或机械堆积。

主要调查描述其成因类型成分与结构,分布与产状,形成时期,古生物和古文化遗迹,注意采集古生物及古人类化石。

可测制代表性剖面图,并采取代表性的孢粉、同位素年龄和古气候环境的测试样品。

5.4.5岩溶地下水特征的调查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地层顶板覆盖层的隔水或透水性,其与土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水头差。

5.4.6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调查5.4.6.1调查由于岩溶发育的结果导致的各种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如岩溶塌陷、岩溶陷落柱、沉陷、地裂、崩滑、水库渗漏,洪涝与干旱、坑道突水突泥等。

5.4.6.2岩溶塌陷、沉陷与地裂是岩溶区较常发育的三种不同的地面变形现象,其类型及特征见附录E。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a.调查岩溶塌陷、沉陷和地裂发育特征:塌陷坑数量,影响范围面积,塌陷坑形态和规模,散布特征和密集程度,地面沉陷的范围和形态特征,最大下沉深度,地裂长度、宽度、数量、组合特征、延伸范围和展布方向等;b.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的成因与影响因素,结构类型,形成时期,发生发展过程,发育阶段与现阶段的稳定状态;c.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发育的地貌条件,如岩溶洼地,谷地或平原,岩溶盆地;山前缓丘坡地,河湖冲积平原或阶地等,调查地表有无漏斗、碟形洼地、槽谷等古老塌陷或沉陷的遗迹;d.调查可溶岩埋深和顶板形态特征,隐伏岩溶如埋藏的石芽溶沟、漏斗、洼地、槽谷的形态、规模、深度和分布,浅部岩溶发育特征和程度,岩溶充填程度和充填物特征等,分析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与岩溶发育的关系;e. 调查岩溶上覆盖层的岩性、结构、工程地质性状、厚度变化及其与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的关系,着重调查软土、胀缩土、易液化土等不良性质土体的特征与分布,以及土洞发育与分布状况;f. 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区的地下水特征:岩溶水的赋存状态、水位埋深与动态变化,覆盖层的含水性及其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着重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与岩溶水主迳流带、排泄带及具双层含水结构地段的关系;g.对于岩溶陷落柱还应着重调查其组成物质与结构特征,平剖面的形态变化,发育时期与近期活动性,地表迹象与隐伏状态,密实程度与导水性,及其与构造断裂、可溶岩岩性及地下水迳流带的关系;h.调查结果应统计列表并编制较大比例尺的平、剖面示意图,以反映变形现状与发育条件,并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5.4.6.3岩溶石山边坡崩滑和危岩坠石的形成往往有岩溶因素的参与,如岩溶石山坡脚下岩溶洞穴、管道的发育使山壁失去支撑而崩滑或错落,岩溶岩体中裂隙的溶蚀扩大使岩体的整体性受到破坏而导致块体移动,岩溶岩体中地下水的强烈活动和对出露于坡脚的下伏软弱层的浸润软化导致的崩滑等,要注意调查岩溶石山边坡的各种岩溶现象、其组合特征和分布状况、着重调查岩溶岩体的完整性和软弱夹层的隔水性与软化性及其与岩溶的关系。

5.4.6.4对岩溶水库的渗漏,着重凋查坝址和库区的防渗条件,渗漏途径和渗漏方式,主要有:a.坝址和库区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构造切割对隔水性能的破坏程度;b.地下水动力条件:坝址区岩溶地下水位、库岸地下分水岭的位置及其与库水位的关系;c.库区地表覆盖层的岩性结构与隔水性及其厚度变化;d.坝址及库区岩溶发育特征,落水洞、漏斗、塌陷坑、地下河和岩溶管道的发育与分布状况;e.坝下游及邻谷岩溶大泉及地下河的出露与分布情况及其与水库的关系。

5.4.6.5岩溶石山区由于覆盖层不发育、植被稀疏、保水性差,表水漏失严重,地下水又埋藏较浅,因此常发生岩溶干旱灾害;另一方面岩溶山地多发育封闭或半封闭性洼地、槽谷、地表迳流多由地下通道排水,暴雨季节由于排水不畅或通道堵塞则产生洪涝灾害。

应注意调查这些不良的岩溶水文环境,其灾害范围、程度、成因和形成条件,研究其防治途径。

5.4.6.6对于坑道的岩溶突水和突泥,主要调查突水突泥的位置、突水突泥量、产生原因和条件,着重调查坑道影响范围内深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岩溶充填物岩性与性状,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水头压力及其动态变化。

5.4.6.7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温度、应力、水动态和岩土性质的变化,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地质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如地面沉降和塌陷,水库地震,边坡、地基、地下工程和人工采空区的地面变形和破坏现象,水利工程的渗漏、淤积和浸没现象等。

对上述现象应分别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a.各种现象发育的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和规模及其发展过程;b.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影响因素,特别是主导人为因素的作用方式、强度和过程;c. 已有的防治措施及效果;d.初步预测其发育趋势,对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提出建议。

5.4.8岩溶旅游景观资源调查调查各类岩性、地貌景观、特别是岩溶l厶水与洞穴景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其形成条件与演化历史、阐明其观赏价值与科学意义;调查景观地段的环境地质条件,结合人文景观及地区及地区的经济、交通条件,概略评价其开发利用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