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专项练11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其志”是指父兄等强逼妇女改变守寡的志向,如李密《陈情表》里“舅夺母志”是舅父强逼母亲改变为父亲守寡的志向,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B.“先君”指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也是指死去的父亲,“如丧考妣”是指好像死了父亲一样伤心。
C.幼而丧父或父母双亡为“孤”,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子为“独”,失去丈夫为“寡”。
D.“夜分”,即夜半,是三更天时候。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答案 B
解析“如丧考妣”是指好像死了父母一样伤心。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答案 A
解析童生是文童的别称。
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宗、文帝、武帝等。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笞杖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指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部、腿或背部的刑罚。
D.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
答案 A
解析“文帝、武帝”是谥号,不是庙号。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如“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答案 A
解析“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为15岁。
B.敕,指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
C.手诏,指帝王亲自宣读的诏令,为了以示郑重而由皇帝亲自颁发。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答案 C
解析“手诏”指帝王亲手写的诏书。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户部,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等事务,六部之一。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祭酒,职官名,开始是祭祀时的司仪,到汉朝设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晋朝改置国子祭酒。
答案 D
解析“开始是祭祀时的司仪”错误。
祭酒,职官名,汉朝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
晋初改置国子祭酒;隋唐以后则置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主管官,至清末废。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答案 D
解析“解职”的意思是辞职。
8.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答案 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