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祝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祝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上述之2与3;上述之3及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学时安排:3课时(注:课前安排观看电影《祝福》)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一、预习导读1、作家作品,重点识记(详见《名师伴你行》)⑴、《祝福》选自《》,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⑵、“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2、相关链接:(感悟名句)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③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悼鲁迅:④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⑤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孙伏园)3、语言积累⑴、识记字音字形。

钝(dùn)响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淡(dàn)然俨(yǎn)然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贺家墺(ào)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è)驯(xú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咀嚼(jǔjúe)渣滓(zhāzǐ)瞥(piē)拗(n iù)不过蹙(cù)缩窈(yǎo)陷惴惴(zhuì)歆享(xīn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⑵、写出形近字:寒暄(哗)烟霭(和)走投无路(回)形骸(惊弹)惴惴(测急)二、速读感知了解情节,把握小说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个部分,请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注意:不能把这种情节认识和一般的层次划分等同起来;理清文章结构,弄清人物关系,复述故事情节)梳理:(1)序幕:(2)结局:(3)开端:(4)发展:(5)高潮:(6)尾声:讲讲故事:第二课时学习要点:理清思路,梳理情节结构,体会叙述方法;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一、整体感知1、梳理的情节,理清思路。

文章是以什么为主体安排结构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小说中那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成顺叙的?采用这一方法有什么作用?二、深入探究作者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找出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品味分析。

1、文中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了什么?肖像描写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相关描写体会其作用。

脸色脸颊衣着饰物(用物)眼睛作用(反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表现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身心的摧残和迫害。

请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分析其作用:2、找出几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品味其心理。

⑴、自述阿毛之死:⑵、与柳妈的对话:⑶、与我的对话:3、动作描写。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①、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找出抗争的表现。

(分别用一个字概括)②、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4、总结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三、周围人物找出相关语句,品味分析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物形象。

鲁四老爷--柳妈--“我”--第三课时学习要点:研读环境描写,鉴赏小说主题;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

一、相关链接: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三纲五常”,讲“三从四德”,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

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品德要好。

妇言,言行举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对公婆、丈夫、小姑、子女都要好。

妇容,容貌要漂亮但不能妖冶。

妇功,一天的生活要围绕锅台、碾台和炕台转,尤其是手工活要好,饭菜做得要可口。

三从四德最终标准的确立实际上是在宋朝完成的。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二、研读环境1、文本有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找出,品味其语言,并说说每一次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书上划出并说明。

2、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三、探究主题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是自然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四、课堂总结1、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五、延伸探究1、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写点文字说出理由。

2、小说的标题为《祝福》,请想想这其中有什么深刻含义?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必修3第2课《祝福》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1、⑴、《彷徨》《呐喊》和《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

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2、⑵、喧哗和蔼回头惊骇、弹劾揣摩、湍急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1)序幕:祝福景象与四老爷。

(2)结局:祥寂然死去。

(3)开端:祥初到鲁镇。

(4)发展:祥被卖改嫁。

(5)高潮:祥再到鲁镇。

(6)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⒉倒叙。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作用:(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

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早不迟,……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⒉)从小说矛盾关系上,渲染悲剧气氛,形成对比,突出反封建主题。

“祝福”盛况与祥林嫂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二、深入探究:1.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脸色两颊眼睛衣着饰物(用物)作用(反映)第一次青黄红的顺着眼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精力充沛。

第二次青黄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白头绳子,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第三次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竹蓝,空的破碗,;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精神已完全麻木,枯竭无寄托,物资上一无所有,肉体精神均垮掉,陷入绝境。

鲁迅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

”肖像中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眼睛。

①初到鲁镇做工顺着眼②第二次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③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④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⑤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⑥不让祝福失神、窈陷⑦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⑧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眼睛的描写,有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形象的揭示了她走向绝境的过程。

⒉、找出几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品味其心理。

⑴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⑵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⑶与“我”对话--矛盾心理希望破灭⒊、动作描写。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①、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捐门槛--洗刷“污秽”。

问:死前问我鬼神有无--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②:逃躲避被卖撞不愿二婚“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捐向封建迷信低头总结: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⒋、总结祥林嫂形象: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虽经一系列反抗最后仍不免沦为乞丐,冻饿致死。

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结局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三、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一个自私冷酷、思想迂腐的封建卫道者,是害死祥林嫂的刽子手。

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第三课时二、1、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

⑴、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⑵、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