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祝福》一、课文资料链接:1、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篇。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2、把下面鲁迅先生的一首诗补充完整。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赏析: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邀鲁迅钦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
郁达夫对鲁迅开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对答。
郁达夫打趣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
”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席散之后,鲁迅为柳亚子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
这首诗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干夫指,俯舀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3、谈谈对题目的初步认识二、课前自主探究:1.小说的结构情节按照怎样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2、概括祥林嫂悲剧的一生的命运变化起伏。
3.小说用倒叙手法有何特殊的表之效果《祝福》在小说交待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之后.先就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沦为乞丐.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
把结局放到开头叙述的作用:答:①在情节安排上,设置悬念,增强吸引力。
②与开头环境描写相呼应,揭示社会矛盾。
③突出人物悲剧命运,揭示主题。
三、课文内容精讲: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有哪些?答:《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
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问题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
这样的环境描写,为情节的展开与人物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文本祥林嫂刻画最成功的是哪几个片段,你为什么欣赏?祥林嫂初次来鲁镇时,还很年轻,“顺着眼”,是一个本分的农村寡妇的形象;第二次来鲁镇时,容颜衰败,眼中还带着泪痕,已经没有过去的神采了,说明她饱受生活的折磨;而临死的祥林嫂,脸上呈现的只有麻木,眼睛也只是机械地转,“没有了悲哀的神色”,没有了生命的活力。
她已经被冷酷的社会摧毁了。
作者写祥林嫂这样的变化,主要是表现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
3、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哪一个是主要原因?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毒害是主要原因:小说的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
冷漠的社会环境,与祥林嫂人生悲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作品的批判锋芒也蕴藏在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之中。
鲁四老爷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
政治上,他迂腐、保守,一见“我”,就大骂新党.顽固地维扩封建制度,容不得—切变革,思想上,他反动、顽固,尊崇孔孟之道和封建理学,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道貌岸然,伪善自私,冷酷无情。
其他人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
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四、重难点解析: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的含义?1、从小说的描写来看,开篇描写祝福,中间也多次写到祝福,结尾又以祝福的景象来结束,贯穿全文的中心事件就是“祝福”这是以事件来命名,题目起线索作用。
2、小说中虽重点写了祥林嫂这—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但这个人物是由“祝福”这个事件牵动出来的。
只有把她不幸的命运放在这个特定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示旧中国社会“族权、神权和夫权”思想在她一生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揭示触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
3、把她的一生放在“祝福”的喜庆环境中,更能起到对比的作用,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突出人物命运的悲剧。
五、典例鉴赏:1.典型形像鉴赏(1)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2)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
他思想上反动,尊奉封建伦理道德。
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他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准她沾手,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元凶。
(3)小说中的“我”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其软弱无能的一面。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4)柳妈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在旧社会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又怀着善意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她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所以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态度。
至于她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让她跳出苦海,并不是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虽然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柳妈也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的样子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对她的厌恶之感,但从总体上看,她还是同情祥林嫂的。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火坑,这就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
这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2.典型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这两种描写是相辅相成的。
(1)自然环境描写《祝福》的自然环境描写充满了沉郁的色调,表达了悲哀的感情。
老舍先生说过:“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
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
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祝福》正是这样,特别是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
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很值得欣赏。
比如,“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中的“灰白色”“沉重”“晚云”“钝响”;“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中的“阴暗”“烟霭”“乱成一团糟”。
写的是新年的景象,却全无欢乐气氛,色彩非常暗淡,情调十分悲哀,读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社会环境描写①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不但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的好生活。
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而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显示出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思想和封建迷信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这样,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就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
祝福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在祝福活动中,封建伦理思想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在祝福中干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