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A成像
冠状动脉成像优势
• 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检查 • 显示冠状动脉主要节段,远端和侧支 • 症状不典型的可疑冠心病患者,如果CT检 查阴性,基本可以排除冠心病 • 暂不愿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 者,64排CT初步评价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
冠状动脉成像的不足
• 对狭窄程度的精确定量不足 • 严重钙化影响冠状动脉CT的准确度
冠状动脉重建图像应注意调整窗宽及窗位(一般用800HU/300HU左右) 调整好窗宽及窗位有助于显示支架内管腔以及钙化对管腔的影响
64排CT的优势
1.CTA对于冠脉开口变异显示清晰,而开口变异使冠 脉造影难度增大,甚至失败。 2.CTA能确定冠脉斑块的性质,而冠脉造影确定斑块 性质困难 3.CTA能显示冠脉以外的病变:如心肌桥、肿瘤等, 而冠脉造影则显示困难 4.CTA可对冠脉进行任意角度观察,充分显示病变 5.CTA危险性小、程序简单、费用低廉、不住院病人 容易接受。 6.CTA用于支架及搭桥术后复查
右冠状动脉(RCA) 起自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走行于右房室 沟内,发出后降支及左室后支。
左主干
右冠状动脉
前降支 对角支
回后降支
美国心脏病学会分段标准
正常冠脉CT影像
容积再现
曲面重建
轴位图像
冠脉左、右优势的判断
根据冠状动脉后降支来源,可分为3种类型
1.右优势型 来源于右冠状动脉 中国人约占65.7% 2.左优势型 来源于左回旋支 中国人约占5.6% 3.均衡型 左、右冠状动脉均发出后降支 中国人约占28.7%
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的评估
一 对斑块的评估
1.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进行评估 2.对斑块的成分进行大致评估:钙化及非钙化斑块
二 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
冠状动脉狭窄的分度 轻度狭窄 狭窄率<50% 中度狭窄 狭窄率50%~75% 重度狭窄 狭窄率≥75%且<100% 闭塞 狭窄率100%
冠脉造影的优势
1、冠脉造影显示的血管较为丰富,能看到血管各级 分支,有利于了解侧支循环情况,确定后续治疗 的选择,而CTA只能显示主干血管和较大分支 2、CTA检查对病人心率、心律、闭气、体重要求高, 经常造成检查图像显示不清,甚至检查失败,而 冠脉检查一般都能完成检查,检查成功率远大于 CTA 3、冠脉造影发现问题马上可进行介入治疗,而CTA 不能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对于急诊怀疑急性心梗 的危重病人应首先行冠脉造影 4、冠脉造影图像不理想时可多次推注造影剂检查, 而64排CT不方便重复检查
部分医院诊断标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提供)
狭窄率的评估方法 1.目测 大致评估一定范围狭窄率 2.人工测量 (正常直径-狭窄区直径)/正常直径 3.工作站软件测量 易受伪影影响引起误差
注意事项: 1.注重轴位原始图像观察,与重建图像相结合
轴位原始图像有助于判断伪影所致狭窄假阳性 2.注意钙化引起的假阴性或假阳性、影响狭窄率判断 3.细小血管诊断不准确 建议对大于2mm血管作诊断 4.出现伪影影响诊断时,应进行时相重建
主要受伪影和容积效应影响
• 心率、心律、呼吸影响冠状动脉CT成像
伪影造成重建血管错层或狭窄等假象
冠状动脉解剖
左前降支
左主干
对角支
主动脉
回旋支 钝缘支 右冠状动脉 后降支 左室后支
左主干 (LM) 起自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甚短, 长约5~20mm。主干分成两个主支:沿室间 沟向下者称前降支(发出对角支);沿左 房室沟到达左室后壁者称回旋支(发出钝 缘支)。
冠脉开口变异的诊断
右冠起源于左侧冠状窦
前降支及回旋支分别起源于左冠窦
右冠开口于窦外
右 冠 状 动 脉 高 位 开 口
心肌桥的诊断
前降支心肌桥引起血管狭窄
对支架术后的复查
• 无创性观察和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程度
• 无创性观察和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或 变形程度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冠状动脉CTA成像
冠状动脉
冠脉CTA在心脏病变检查中的应用
一、冠脉左右优势的判断 二、冠脉狭窄及冠脉斑块的诊断 三、对冠脉心肌桥的诊断 四、对冠脉开口变异的诊断 五、对冠状动脉瘤以及冠状动脉夹层的诊断
图像重建模式
• • • • 容积再现(VR) 曲面重建(CPR) 最大密度投影(MIP) 多平面重建(M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