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

1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


第一章 教育观误区三:认源自素质教育就可以不考试。误区四:认为素质教育应突出实践能力,可以削弱理论知识的学习。
误区五: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负担——追求学习的简单化和玩玩
乐乐,追求机械式地不留作业。 误区六:认为反传统、藐视纪律就是素质教育倡导的个性
第一章 教育观
例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提高个人素质 B、提高国民素质 C、培养精英 D、培养有特长的人 答:B、提高国民素质
第1章 职业理念 本章是教育素质的最基本的内容。本章学习目的主要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教师观。具体如下: 教育观的学习主要是形成素质教育的理念,包括(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其天赋允 许范围内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
第一章 教育观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作为国家竞争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
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素质教育承认学生
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 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一章 教育观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各方面与潜能的
第一章 教育观
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9)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应试教育”——偏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片面
追求升学率,过于注重学生智育(过于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而忽
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具体体现在:
第一章 教育观
第一章 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
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
切实做到:
(1)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实施教育公平,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儿
童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第一章 教育观
(2)要求全体适龄儿童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防止流失,更反
:(1)从教育目的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
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调查、
探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一章 教育观
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从而内在地要求教
育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
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体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 教育观
2、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包括素质教育的
整体观和方法观。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师德对实施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起着关 键性的作用。
第一章 教育观
3、将教育的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 课堂,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 的选择上要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才能取得实 际效果。 5、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才能有效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 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要大力推进考试制度及教育体制的改革。
此外,素质教育还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学习的教育。
第一章 教育观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特长——忽视学科课的改革,盲目增加 活动课;刻意追求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教育。
误区二:认为搞一些文体活动就是素质教育——甚至有时发生文体
活动冲击正常“智育”活动的情况,喧宾夺主。
真理的追求,对事实的尊重。)。
第一章 教育观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7)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为学生的全面
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
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在实践中贯彻
落实好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前 言
模块一:职业理念。 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
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这三个方面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素养。
以下两个内容是一般素养,亦即通识教育。
模块四:文化素养。 模块五:基本能力。
三、考试题型与分析 根据考纲要求,考试的内容和结构安排大体如下:
模块 比例
15% 10% 15% 12% 48%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第一章 教育观
第一章 教育观
(二)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健康的体魄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学生时期是在人的一生中心理逐步
走向成 熟的时期)
3、造就平等的公民(根据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总目标,基础教
育必须依照公民民权利义务的规定,确定造就平等公民的目标)
对以学生智力、成绩、行为等为借口强迫学生退学。
(3)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现代人
和现代公民。 (4)要求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一章 教育观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第一章 教育观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观应该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成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
第一章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
自由、充分地发展;既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也包括每一个个
体的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个性发展:个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 特殊组合,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第一章 教育观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差别性,造成“一刀切”。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
会浪费同学们的宝贵时间,而是紧扣考点、难点进行讲解,对于
书上没有的知识也会适当补充,以帮助大家更好的
理解与记忆。


考试题型分三大类,即单项选择、材料分析及写作题。这些题型对考生
记忆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复习时不要求大家对教材原文死记硬背,而是要 求能够理解,融会贯通,在掌握的基础上记住各内容的要点、关键词,也 就是理解记忆。所以,听课时重在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把握相应的内容。 同时,听完课之后要求认真看书,反复领会,理解之后再记忆相应的内容。 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 对练习题的态度要端正,一定要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 不要死记硬背。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培训
前 言
一、课程介绍
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小学段分笔试 和面试两大部分,笔试包括两门课程,即综合
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学
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学科知。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前 言
二、课程内容分析
《综合素质》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
员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整个内容包括五个 模块: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写作题
题型
职业理念 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文化素养 基本能力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 : 约39% 非选择题 : 约61%


要注意的是,教育部对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只颁布了考试标准 和考试大纲,并没有指定考试用书,我们精选的这套教材在国内 同类教材中的最详细、权威,指导性最好的教材。但是,在精讲 阶段,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按照书上的全部内容来讲,那样
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因此,要求各位在理解基础上记住相应的要点。
考题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分值约占总分的15%,约25分。
基本内容: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章 教育观
什么是教育观?
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其最本质、最核
心的内容体现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即
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教育观对教育者的观念和行为有直接影响作用。
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
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第一章 教育观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3)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章 教育观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 往往要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有的学生会直接走向社会,故在基础 教育阶段,个体的生存能力培养和基本品质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 速而广阔,只有学会能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文明社会是法制健全的社会,法制意识 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使守法用法成为一种字节的习惯行为。)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的本质在于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