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卢梭是完全不了解的。

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被惊呆了——他到底遭受了怎样的迫害。

以致他要让自己如此淡漠的对待周围的人们才能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较之《一个人的朝圣》中受到“朝圣者”们诬陷的哈罗德,卢梭似要凄惨百倍千倍。

于是,我搜索了一些关于卢梭的资料。

他遭受如此迫害的导火索竟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作品——《爱弥儿》。

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

《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

这本书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

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但舆论终将他推到风口浪尖。

卢梭最终遭众人唾弃。

看到之前推崇膜拜自己的人们现在却都不辨真相的陷害自己,这对向来崇尚情感主义的卢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所以他才会让自己远离人群,成为一个在漫步中遐想的孤独者。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

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这是充满于整本书的情绪。

对于人们的背弃与诬陷无法做出反抗,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也正因人们的背弃将他推到一个极为孤独的世界,他才能如此深刻、清醒、纯粹的思考并且记录下来。

其中他谈论了自己对真诚与撒谎的认识。

他说:“为一己私利撒谎,那是诈骗;为他人之利而撒谎,那是舞弊;为了害人而撒谎,那是诽谤。

这三类是恶劣的‘撒谎’。

但如果“说假话”不为了谁的利益,不为了偏向谁,那就算不上撒谎,只能说是虚构。

”对于真诚与撒谎,我从未深刻的思考过,他对“撒谎”做出的定义也是我不曾遇到的。

在我看来真诚便是待人接物都付出自己真实的感情。

而对于撒谎——在我们的生活中,撒点小谎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卢梭却对自己的一生要求严格,他厌恶撒谎,他可以毫不心虚的对人说:我的一生只撒过两个谎。

虽然我撒谎的目的不至于是害人或是谋取什么利益,但较之卢梭,他的人生态度是我不能企及的。

我想我不能像卢梭一样做个不撒谎的人,但至少我能让自己是个真诚的人。

对于善良行为,卢梭有他的思考。

他说。

“做善事是使人的内心获得最真实幸福的一个途径。

但只有当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善事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快乐。

”当我们本来出于自愿所做的善事,到头来却成为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时,这种“义务”就成了一种负担、一副枷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呢。

谁还会愿意去做善事呢。

我们做善事不应该是屈于别人的要求,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意愿。

卢梭是个热爱自然的人。

当他被人们将他推入一个孤独世界的时候,他开始沉迷于对自然界植物的研究。

他对植物的研究当然不会同于大部分植物学家对植物的研究。

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研究是为着植物的功能和药效,对他们无益的他们是不会去研究的;而卢梭研究植
物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对植物本身的喜爱,与它们能做什么用无关。

他是个情感主义者,对任何事物都不喜欢带着功利性。

他在书中说到:自然界虽然不会撒谎,但自然界本身也无法告诉我们什么;人虽然会撒谎,但他们发现并证实了许多事情。

我反复读了这句话好几遍。

难道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对于所有事物,自然界本身没有告诉我们它的功能,我们“聪明”的人类自己开发了许多自然界的资源,却独独丢掉了自然界给我们的纯粹与本真。

再也体会不到自然本身的美。

人们总是在寻求与自己切身的物质利益有关的事物,卢梭却恰恰相反——任何事物事物,如果让他感到它对他有用便会立刻让他感到乏味。

卢梭对精神对情感的追求,对物质对功利的淡泊让我非常敬佩。

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此。

可即便不能如他那般对物质无欲无求,我也不允许自己沉迷于物质享受,我向往质朴简单的生活。

对于逆境,卢梭说:“我有过相对短暂的顺境,但它们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美好的回忆。

相反,一生中处在穷困潦倒的逆境阶段时,我的内心倒是充满着美好的情感。

”的确,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我们忙于去享受世态人情通常无法去审视自己的内心。

顺境带给我们一种表面上的幸福感,大多数人是满足此的。

但当回忆起,却发现这顺境并未带给你什么深刻的美好回忆。

如一段空白的卡带。

逆境或许会使我们的肉体得不到享受,却能让我们真切的触碰到自己的心灵,获得情感上的快感。

这种深度的幸福感是不受别人左右的。

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是饱满的。

“有人说:逆境时最好的老师。

但是,这位老师收的学费实在是太高了,而从他那里学到的又实在是太少了,得不
偿失。

”这也是书里的一段话,较之前面所引用的那段,似是表达了对逆境完全相反的情感。

或许是翻译的问题,但我更愿意认为者是卢梭本身要表达的。

有谁是真正想要让自己一直处于逆境之中呢。

即使逆境能让我们在心灵和思想上得到沉淀。

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在逆境中安身立命。

书的最后一章写了卢梭的华伦夫人和他们的爱情。

他说华伦夫人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对任何人,人生中如能遇到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人,是极幸运的;人生中如能拥有一份纯粹自由的爱情,也是极幸运的。

至少,卢梭的一生已经拥有了这两份幸运。

卢梭在书中引用了一位失宠于古罗马皇帝苇斯巴芗,解甲归田、安度余年的禁军统领所说的:“我在世上待了七十年,却只活了七年。

”有些时光短暂却弥足珍贵。

卢梭和他的华伦夫人没有走到最后,他们共同拥有的时光却是永远失不去的幸福记忆。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事物,只要是你想要的,就能顺手拈来。

这句话我特别喜欢。

或许并不如他所说“顺手拈来”那般简单,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对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应该努力去付出。

虽说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谁知道呢。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