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药文化社团——神农尝百草
中医药文化社团——神农尝百草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起源——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 1.医食同源,药食同源。 食后耳聪目明 食后产生毒性反应 食后原有疾病好了 2.无意
有意,逐步积累药物知识。
3.专门的中药书籍记载。
二、发展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经》 作者:非一人手笔 成书年代:有争议,公元二世记之前。 (东汉末年──西汉) 载药:365种 分类:三品分类法。 意义: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 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 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芒硝
(Na2SO4· 10H20) 玄明粉(元明粉)
大黄─推荡积滞 内服──泻下软坚 外用──清热泻火 热结便秘 芒硝─润燥软坚 咽喉肿痛,口疮──冰硼散
【注意】
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清热解毒组
金银花
连翘
【共性】
银花:为治疮痈要药 连翘:“疮家圣药”------消痈散结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热在气分 邪入营血分舌绛,心烦,神昏,谵语等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为治痢疾常用药 15~30g 鲜品加倍
青蒿
【特点】 辛苦寒、芳香透达,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尤宜于无汗骨蒸 【功用】 1.清虚热——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低热不退等 除骨蒸、凉血——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日晡潮热,手足心热 2.解暑——暑热外感, 3.截疟——疟疾:寒热往来(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党参
【特点】 性平,为脾肺气虚常用之品,多代人参用于轻证及
【功用】
慢性病
1 .补中益气—脾气虚,中气不足,食少便溏,四肢倦怠, 肺气虚,声音低微,气短喘促。 2.养血—血虚心悸心慌 头晕痿黄—气能生血, 3.生津—热病伤津,口渴气短—气阴两伤
【注意】
1.6—30g 2.反藜芦 大剂量60g
生地
玄参
神农尝百草
中药的起源——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 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 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 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 寒、温、平、热的药性。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 些剧毒。于是他就用有治疗作用的草药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 从此诞生了。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 架山区。
薄荷
清利头目─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疏肝解郁─肝气郁滞之胸闷、胁痛
食疗配方组
黄芪
【特点】 甘温入脾肺经 【功用】 脾肺气虚
1.补气升阳 中气下陷 气血两虚 气不摄血 气虚发热
2.益卫固表——肌表不固所致自汗、盗汗
气血不足. 疮痈日久不溃—当归皂角 3.托毒生肌—疮家圣药 溃后久不生肌收口—熟地 肉桂 4.利水消肿—气虚水肿、肢体面目浮肿、尿少等 肢体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 5.气虚血滞 风湿痹痛——羌防为 益蜀痹汤 中风,半身不遂——归芎桃仁、补阳还五汤 10g—15g 大剂量30g—60g
2.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泻火解毒三黄组
黄连
黄芩
黄柏
黄芩 黄连
气味较薄,善清中上焦湿热 清肺火 ,止血、安胎为特长 1.湿温,暑温之胸脘痞闷 2.肺热咳嗽 3.血热吐衄 4.胎热不安 湿热黄疸,身热发黄 苦寒 , 热痢后重,大便脓血 清热燥湿 湿热带下,色黄质稠 热淋涩痛 味厚气浓,善清中焦湿热 清心胃火,解热毒为特长 1.胃肠湿热,泻痢呕吐, 为治湿热泻痢要药 2.主泻心胃实火 泻火解毒力甚强 , 苦寒下达,善清下焦湿热 以清相火,退虚热为特长 1.下焦湿热诸证:湿热带下 热淋脚气、泻痢、黄疸 2.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3.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黄柏
泻火解毒-疮疡肿毒
热毒壅结,
泻下攻积组
大黄
川 将军 绵纹
炭
【特点】
生
酒
1.大苦大寒,走而不守,为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之要药
2.入气血分,善引热下行,引血下行,活血又能止血
【功用】
1.泻下攻积 大便秘结 胃肠积滞
热结便秘 寒结便秘 食积──腹痛、泻而不爽 湿热痢疾初起──清除肠道湿热积滞
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3.缓急止痛——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食物、药物中毒 4.清热解毒 热毒疮疡、咽喉疼痛 5.调和药性——调和药性、药味
【注意】
1.2g —10g 大量15g —30g 2.生用——清热解毒 调和 炙用——补脾益气 缓急止痛 3.味甘,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湿盛腹胀、呕吐者忌。 4.久服,大量服——水肿,可用利水渗湿药 5.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
紫苏
发汗解表——兼咳嗽、胸闷 行气宽中 ──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理气安胎 ─气滞胎动不安
丁香
以温中降逆为长——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 兼温肾助阳——用于肾虚阳萎宫冷。
苍 术
【特点】
为燥湿健脾之要药
【功用】
1.燥湿健脾──湿滞中焦证。 2.祛风湿──风湿痹证(寒湿痹 、湿热痹) 3.发表——外感表证挟湿之表证。 4.明目──夜盲症,眼目昏涩。
炙用—补气升阳, 生用—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当归
【特点】
1.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补血、 活血、并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主治一切血证。 2.尤以血虚、血瘀、血寒多用,故称“补血要药”
【应用】
1.血虚诸证——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2.妇科诸证—(血虚、血瘀、寒凝、血热)痛经,闭经.月 经不调,崩漏,妊娠胎动不安,胎前产后诸疾,产后瘀滞腹痛。 3.血虚、血瘀、寒凝诸痛证 4.痈疽疮疡——金银花 、连翘 5.血虚肠燥便秘:肉苁蓉、火麻仁
川芎
【特点】 1.辛温香窜,入气血分,为血中之气药 上行头目 又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 下入血海 能 内通胸胁 旁行四肢 2.祛风兼止痛,为治头痛之良药,
【功用】
1.活血行气——用于气滞血瘀之痛证。
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痛
内科—— 肝郁气滞、胁肋疼痛,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 伤科——跌打损伤 外科——疮疡痈肿
5.《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 载药:1892种,分为16部,60类 特点: ①是中古时最完备的分类方法。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 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药大辞典》 作者:由江苏新医学院集体编纂 成书年代:77年出版 载药:5767种, 特点:该书收罗广泛,资料丰富,查阅方便,非常实用。 笔 画分类 8.迄今为中药学专著中收药最多,资料最全的综合性中药学专著 ──《中华本草》载药8980种。科属分类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芦 荟
清肝泻火──肝经实火之便秘溲赤,头晕头痛 烦躁易怒、惊痫抽搐 杀虫疗疳──小儿疳积 癣疮
【注意】 入丸散,每次1~2g 外用适量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茯苓
茯苓
【特点】
甘淡而平,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正,无论寒热虚实 ,各 种水肿均可配用。
【功用】
1.利水渗湿——各种水肿。尤宜于脾虚水肿。 2.健脾——用于脾虚诸证。 3.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虚 证
香囊配方组
艾叶
【特点】 气芳香—温经脉,暖子宫, 【功用】
止崩漏,理气血,散寒湿—为妇科常用品。
1.温经止血(炭)—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 2.散寒止痛,调经安胎—虚寒性腹痛,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 之月经不调 、痛经、宫冷不孕、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3.祛湿止痒—皮肤搔痒,煎水外洗 4.艾绒—为针灸必用—热气内注—温经散寒,宣通血脉
2.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 风寒头痛 外感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 血虚头痛 内伤 白芷防风 菊花石膏 羌活防风 当归白芍
头痛
血瘀头痛
红花丹参白芷
——热证、阴虚火旺、阳亢头痛不可用之。
【注意】
凡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应慎用。
白芷
1.祛风散寒、通窍—外感头痛,牙痛 2.止痛——为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牙痛之要药。 3.燥湿止带 ── 带下过多 4.消肿排脓——疮痈肿毒
中药饮片制作过程
种植、采集、炮制、贮藏
中药的作用
一、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 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治病作用:(又称中药的功效)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二、中药的功效
Hale Waihona Puke 1.对因治疗功效祛邪—祛风、散寒、清热等 扶正—益气、助阳、滋阴等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理气、活血、安神等 消除病理产物—消食、化痰、化瘀、利水等
【功用】
1.消食化积——凡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
2.行气止痛——泻痢腹痛、疝气痛
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 血瘀经痛 瘀滞胁肋痛
3.活血化瘀
甘草
【特点】 【功用】
甘平、主入心肺胃经。
心气虚,心动悸,脉结代 1.益气补中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2.祛痰止咳——咳嗽痰多、无论寒热虚实、有痰无痰均宜
2.清热泻火
火热上炎之目赤,咽喉肿痛,牙痛
血热妄行之吐、衄、咯 热毒疮疡 肠痈腹痛 烧烫伤
3.凉血解毒
4.逐瘀通经──瘀血阻滞——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 5.利湿退黄——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注意】
1.生用:泻下力强 酒制:活血力好 炒炭:长于止血 2.入汤剂宜后下或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3.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 4.妇女孕、经、哺乳期应忌用。 5. 预先告知患者。
陈皮
橘皮 广 新会皮
【特点】 凡脾肺气滞、痰湿为患,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用。 【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