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

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3、【方名】六君子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

【组方】法半夏18g,茯苓20g,甘草6g,人参10g,炒白术10g,陈皮6g,大枣20g,生姜6g。

4、【方名】生脉饮【出处】《医学启源》【功效】益气养阴,敛汗生脉【主治】气阴两伤证。

肢体倦怠,气短声低,汗多懒言,或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脉微细弱或虚大而数。

【组方】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

5、【方名】香砂六君子汤【出处】《古今名医方论》【功效】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组方】陈皮6g,法半夏18g,茯苓20g,甘草6g,人参10g,炒白术10g,砂仁6g,木香6g,生姜6g。

6、【方名】玉屏风散(汤剂)【出处】《医方类聚》【功效】益气固表【主治】肺卫气虚证。

汗出恶风,面色晄白,易感风邪,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组方】黄芪60g,炒白术30g,防风15g,大枣10g。

7、【方名】归脾汤【出处】《正体类要》【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组方】炒白术10g,当归10g,茯苓10g,黄芪30g,龙眼肉10g,远志12g,酸枣仁10g,木香6g,炙甘草6g,人参10g,生姜3g,大枣10g。

8、【方名】四物汤【出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形瘦乏力,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组方】炒白芍10g,当归10g,熟地10g,川芎6g。

9、【方名】桃红四物汤【出处】《玉机微义》【功效】养血活血。

【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腹痛。

【组方】炒白芍10g,当归10g,熟地10g,川芎6g,红花5g,桃仁6g。

10、【方名】六味地黄丸(汤剂)【出处】《小儿药证直决》【功效】滋补肾阴。

【主治】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儿囟门不和,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组方】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

11、【方名】杞菊地黄丸(汤剂)【出处】《麻疹全书》【功效】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证。

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迎风流泪。

【组方】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枸杞子10g,菊花10g。

12、【方名】十全大补汤【出处】《传信适用方》【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面色萎黄,怠倦食少,头晕目眩,神疲气短,心悸怔冲,自汗盗汗,四肢不温,舌淡,脉细弱,以及妇女崩漏,月经不调,疮疡不敛。

【组方】人参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茯苓10g,黄芪20g,川芎12g,熟地20g,当归20g,肉桂6g,甘草6g,生姜6g,大枣20g。

13、【方名】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论》【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组方】法半夏18g,黄芩10g,干姜6g,黄连6g,大枣40g,炙甘草9g。

14、【方名】逍遥散(汤剂)【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肋作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虚。

【组方】柴胡12g,当归10g,茯苓10g,炒白芍10g,炒白术10g,炙甘草6g。

15、【方名】银翘散(汤剂)【来源】《温病条辨》【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组方】连翘10g,金银花10g,桔梗10g,薄荷6g,淡竹叶10g,甘草6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

16、【方名】桂枝汤【来源】《伤寒论》【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组方】桂枝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

17、【方名】九味羌活汤【来源】《此事难知》【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

【组方】羌活10g,防风10g,麸炒苍术10g,细辛3g,川芎6g,白芷6g,生地10g,黄芩10g,甘草3g。

18、【方名】麻黄汤【来源】《伤寒论》【功效】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组方】麻黄10g,桂枝6g,炙甘草6g,苦杏仁10g。

19、【方名】小青龙汤【来源】《伤寒论》【功效】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组方】麻黄10g,桂枝12g,炒白芍10g,干姜3g,五味子6g,炙甘草6g,法半夏9g,细辛3g。

20、【方名】止嗽散(汤剂)【出处】《医学心悟》【功效】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主治】风痰咳嗽。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

【组方】桔梗10g,荆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甘草3g,陈皮6g。

21、【方名】白虎汤【出处】《伤寒论》【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者。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组方】石膏50g,知母20g,炙甘草6g22、【方名】普济消毒饮【出处】《冬垣试效方》【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组方】黄芩20g,黄连15g,陈皮12g,甘草9g,玄参10g,柴胡12g,桔梗10g,连翘10g,板蓝根15g,马勃6g,僵蚕10g,升麻6g。

23、【方名】当归六黄汤【出处】《兰室秘藏》【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扰之盗汗。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脉数。

【组方】当归10g,生地10g,熟地10g,黄芩10g,黄柏12g,黄连9g,黄芪30g。

24、【方名】导赤散(汤剂)【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于小肠,见小溲赤涩刺痛。

【组方】生地10g,木通12g,甘草9g。

25、【方名】葛根芩连汤【来源】《伤寒论》【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组方】葛根15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9g。

26、【方名】龙胆泻肝汤【来源】《医方集解》【功效】泄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①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肋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②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组方】龙胆草6g,黄芩10g,炒栀子10g,泽泻10g,木通12g,车前子10g,当归10g,生地10g,柴胡6g,甘草6g。

27、【方名】葶苈大枣泄肺汤【出处】《金匮要略》【功效】泄肺平喘,祛痰利水。

【主治】肺痈。

喘不得卧,胸满胀;或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或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或支饮胸满者。

【组方】葶苈子20g,大枣50g。

28、【方名】四逆散(汤剂)【出处】《伤寒论》【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肺。

【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脉弦。

②肝郁脾滞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组方】炙甘草12g,枳实12g,柴胡12g,炒白芍10g。

29、【方名】当归四逆汤【出处】《伤寒论》【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细沉者;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组方】当归10g,桂枝12g,炒白芍10g,细辛6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60g。

30、【方名】骨科壮骨关节丸【功效】补肾强骨,舒筋活络。

【主治】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证。

用于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疼痛、肌肉劳损、骨质疏松、骨折术后愈合等。

相关主题